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830|回复: 0

广东省揭西县:钱坑林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2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Verdana>&nbsp;</FONT><FONT face=Verdana size=3>本书记述钱坑林氏从开基始祖至1993年绵延几百年各房系发展脉胳,同时简述了钱坑的历史沿革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概貌。&nbsp; <BR>&nbsp;&nbsp;&nbsp; 备注: 先祖:&nbsp; (南北朝-宋)玉器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始迁祖:&nbsp; (明)南山 <BR>&nbsp;&nbsp;&nbsp;&nbsp;&nbsp; 1998年8月揭阳市榕城图书馆铅印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汉城主编,钱坑乡亲会编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册 精装本 1234页 </FONT>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face=Verdana size=2>林氏起源----转自《钱坑林氏族谱》</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2>林姓来源有三: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2>一、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2>&nbsp;&nbsp;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后期,被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黄帝娶四妃,生25子,得姓者12人(分别为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姑、娠、依)。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2>&nbsp;&nbsp; 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矫极,矫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矫牛,(虫乔)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螺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氵氐)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渭之女禄氏,产老童。” </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FONT size=2>&nbsp;&nbsp; 阏伯名契,为黄帝玄孙,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由传世铜器“玄鸟妇壶”及商代卜辞可知契为子姓,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诗经·商颂·玄鸟》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阏伯辅佐帝舜,任司徒,职掌教化,宅居于蕃(今山东滕县),因功而封于商,赐子姓,任火正,将火种置于丘上供黎民取用。民众便奉阏伯为火神,称其墓为火神台、阏伯台。契遂成为商族之祖。从他到汤,凡八迁,传十四世。《国语》云“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据史载,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报丁,报丁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成汤)。 </FONT></P>
<P><FONT size=2>&nbsp; 契在商部落居领袖地位,这种地位世袭传承下去,契死后由子孙继位。他的孙子相土则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人物,在泰山之下建了“东都”,把商部落的势力向东大大扩展,其影响力已及东海之滨。 </FONT></P>
<P><FONT size=2>&nbsp; 到了夏代中期,契的第六代孙冥精于治水。当时商丘一带闹水灾,冥领导人民治水,贡献很大,故深孚众望。冥死后由其子王亥继位。王亥雄心勃勃,越过河、济之间,带领部落人众向河北扩张,结果为有易氏部落所杀。其子上甲微为报杀父之仇,励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即兴兵讨伐有易氏部落,杀有易氏之君绵臣,报了前仇,并在部落内大兴农业生产,继续增强国力。 </FONT></P>
<P><FONT size=2>&nbsp; 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把商丘旧邑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成亳(b。,勃)邑,并用软硬兼施的方法使附近小国归附于他。成汤用武力灭了葛国(址在今河南宁陵县北)、韦国(址在今河南滑县东)、顾国(址在今河南范县东)和昆吾国(址在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帝丘),占领了兖豫平原大片土地。经过这番准备,他开始发兵讨伐夏王朝。成汤与夏桀先后进行了11场战争,最后两军决战于鸣条之野(址在今河南封丘之东)。当时夏王朝已经衰落,内部矛盾重重,混乱不堪,军士毫无斗志。鸣条一役夏王桀战败而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南),自此宣告夏王朝灭亡。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夏王朝的灭亡事在必然。夏代之末,奴隶主贵族的生活非常淫侈。传说启创造一种乐舞叫做“九韶”;孔甲发明了一种乐调叫做“东音”。夏王朝末年统治阶层终日沉湎在酗酒歌舞之中,朝政日趋腐败堕落。早在夏禹主政之时,朝臣仪狄酿造出一种浓烈的“美酒”。禹王对此十分厌恶,认为后世终有一天“为酒所亡”。事实证明,此预言果然成真。夏桀即王位之后,暴虐与腐败齐至。他竭尽国力,榨罄民财,造成“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的局面(见《韩诗外传》卷十)。人民群众对桀之所作所为异常不满,而桀还在筹划进攻周围方国部落,结果促使各方国部落更加怨恨,桀成了众叛亲离的“独夫民贼”。商汤乘机以武力攻灭夏朝,这是在孔甲下传四世之后的事,正合《国语·周语下》所说的“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汤,卜辞作“唐”。主癸之子,子姓,名履、天乙,商朝建立者,卜辞称太乙、高祖乙,为商部落首领,与有莘氏(今山东曹县北)通婚,重用伊尹为相乃兴盛。时夏桀行淫纵乐,废怠政事。汤遂吊民伐罪,先灭葛(今河南长葛县北)、韦(今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诸国,翦除桀之羽翼,后发兵击桀于鸣条(今河南陈留北),桀败逃昆吾(今河南濮阳),汤再发兵灭昆吾,放逐桀于南巢(今安徽巢县)。灭夏后,汤又称武汤、成汤或成唐。回师毫邑,诸侯纷纷臣服来朝。汤遂得天下,定都毫,国号商。 </FONT></P>
<P><BR><FONT size=2>&nbsp; 汤王主政后国力日益强盛,各部落方国归顺朝贡,从而大大地扩展了奴隶制商王朝的统治范围,影响已及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商朝后人曾追颂成汤的丰功伟绩:“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就是说,连远处西域的氐羌部落也愿意服从成汤的领导了。在商王朝统治的 600年间,疆域比夏王朝扩展了很多,其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的大部分,以及江南、内蒙古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归附于它的许多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群体。 </FONT></P>
<P><BR><FONT size=2>&nbsp;&nbsp; 商王朝还通过它属下的许多方国同更远的地区发生经济与文化联系。后人由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不少器具产于今我国的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说明了商王朝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它直接统治的地域。我国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在商王朝约600年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后续我国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商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汤在位13年而崩,葬于汾阴(今山西荥河县),庙号烈祖。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按《史记·殷本纪》载:汤死后,太子太丁未立而卒,遂立太丁弟外丙,丙死弟中壬继位,壬死立太丁子太甲继位,甲死子沃丁继位,丁死弟太庚继位,庚死子小甲继位,甲死弟雍己继位,己死弟太戊继位,戊死子仲丁继位,丁死弟外壬继位,壬死弟河直甲继位,甲死子祖乙继位,乙死子祖辛继位,辛死弟沃甲继位,甲死兄祖辛子祖丁继位,丁死立弟沃甲子南庚继位,庚死祖丁子阳甲继位,甲死弟盘庚继位,庚死弟小辛继位,辛死弟小乙继位,乙死子武丁继位,丁死子祖庚继位,庚死弟祖甲继位,甲死子廪辛继位,辛死弟庚丁继位,丁死子武乙继位,乙死子文丁继位,文丁生二子:帝乙、比干、箕子。丁死传长子帝乙。帝乙生两子微子 (启)、辛,死传帝辛(纣王)。 </FONT></P>
<P><BR><FONT size=2>&nbsp;&nbsp; 林字本是树林之义,其来源相传也与树林有关。据谱籍记载,商朝末年,商纣王时,有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职。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他认为:“人主有过失不去劝他纠正,不是忠的表现;因为怕死不敢说话,也不是勇敢之举。如果进谏了人主不听,那是他的事情,作为人臣则应尽职。”由于他抱定了这一想法,后来便不顾生死人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7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恶噩传到比干家中,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卫辉、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纣王残杀了比干之后,迅即派兵包围比干府第,没有捕到比干夫人妫氏,知道风声走漏,妫氏已逃往他处。纣王自忖妫氏乃妇道人家,又怀孕在身,想必不会走远,遂派兵在附近山林搜捕,当时并没有搜捕到。数月之后,妫氏产下男孩。竟有兵士前来查问孩子姓名及父母身世。妫氏在千钧一发危急关头,沉着应对。她说孩子叫林泉,他爹看护山林去了,蒙骗过了这批士兵。士兵们赶往别处搜查,后因无功而返,照直向纣王报告。纣王听后顿生疑心,下令官兵再次进山搜捕,若遇上这母子两人务必抓回来严加审讯。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妫氏在石室骗过官兵追查,发了一身冷汗,预料官兵回头还会再来,旋即将孩子转移到茂密的山林中,找到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纣王所派的官兵再次进山搜捕,已无所获。不久,周武王率领讨伐商纣的大军到了,此后不久,纣王被周武王杀掉,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使出自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姓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FONT></P>
<P><FONT size=2>二、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 <BR>&nbsp;&nbsp; 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姓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公元前781年,姬宫涅成为西周的末代皇帝,是为周幽王。幽王乃一昏庸荒淫之君,自得美女褒姒之后则百般宠爱,为博褒姒一笑,竟不惜“数举烽火”虚报险情,多次戏弄诸侯,最后因失信于诸侯而误了自己的性命。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周本纪》所载,幽王因嬖爱褒姒欲废申后,并废申后所生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褒姒所生之子)为太子。此事激怒了一位强势的诸侯——申侯,他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了西夷犬戎共同讨伐幽王。幽王燃起烽火,终因幽王多次“烽火戏诸侯”失去信用而得不到诸侯派兵救援,仓皇出逃。被犬戎追兵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犬戎掳获。这时,诸侯共立姬宜臼为国君,是为周平王。 </FONT></P>
<P><FONT size=2>&nbsp;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平王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我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FONT></P>
<P><FONT size=2>&nbsp; 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开,取字为“林”。姬林由于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姓,成了林姓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 </FONT></P>
<P><BR><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他姓改姓。 <BR>&nbsp;&nbsp;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北魏王朝于公元386年宣布立国,初称代国,不久即改国号为魏,经过53年长期征战,它灭了北凉等小国,至公元 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开国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硅,乃鲜卑族人。他以拓跋为姓,迥异于汉族。鲜卑族还有其他几十个姓氏,例如:丘林、丘穆陵、步六孤、侯莫陈、胡口古引等。公元471年至499年,孝文帝当了北魏皇帝。他亲政后大力整饬吏治,全面改革鲜卑族旧有的习俗,例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以汉语代替鲜卑族语言,以汉族的姓氏代替鲜卑族原有的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孝文帝本人也改拓跋姓为元姓,名宏。元宏还把国都迁到洛阳,使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者统一起来,也便于同各族人民联系。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族人的姓。目此之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我国台湾岛阿里山山麓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通称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我国古“百越族”的一部分。高山族多居于台湾,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福建省华安县有高山族人口119人,共计35户(以2000年3月份统计数为根据),成为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县份。这些高山族同胞也有取“林”为姓的。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据史书记载,唐代福建的建州一带居住着一些以蛇为图腾的少数民族。信奉动物图腾是古代先民十分普遍的习俗,例如,汉族等习惯以“龙”为图腾,而闽地古越民族则认为蛇是“小龙”,故以蛇为崇拜对象。少数民族羌人就因,“蛇居于林”的理念而选择“林”为姓。据史书所载,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 383年)发生的著名的“淝水之战”,氐族首领苻坚遭到惨败。北方其他部族乃纷起而自立,各据一方。羌族首领姚苌占据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立国,史称“后秦”。姚苌之皇后蛇氏,其兄为南安太守蛇越,其弟为散骑常侍蛇杨奇,其族人还有建义将军蛇立,临晋太守蛇平。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遂改蛇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魏书·官氏志》载,“邱林氏改为林氏”。所说即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命鲜卑人改用汉姓,将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此支林氏随着时光流逝,后裔同样难觅其踪,是与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还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另据《开元录》载:“会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建州为福建闽北古代建制(今南平市属地),虽有此说,目前查阅该处存世林氏谱牒无一不是子姓林氏,至蛇种之说更属子虚乌有之事。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另外,据说:明代时,蒙古末代可汗原名库图克图汗,后改名为林丹汗,因痘病逝于拉他拉大草滩,余部为后金所灭,妻、子被俘,后裔改姓林氏。近代也未见此蒙古林氏的存在。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赘于林家,遂改姓林:古代常有部分林姓子孙对市井生活感到厌倦,单身或率亲朋寻求“世外桃源”远走他乡。宋代诗人林逋无意于仕途,在杭州西湖选择幽静的孤山隐居下来。他终身未娶,却以极大兴趣种了梅花树300余株,养鹤两只,时人称为“梅妻鹤子”。北宋大诗人苏轼(东坡)曾赞扬林逋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日本著名现代作家田冈淮海曾前来杭州孤山祭奠林逋之墓,并留下颂诗曰:“鹤子梅妻夺化工,孤山处士与仙同。千秋鹤去亭还寂,惟有梅花放朔风。”当年宋仁宗皇帝曾派人到林逋隐居处寻访,以粟帛相赠,并赐谥号为“和靖先生”,故后人称林逋为林和靖,推崇为归隐大自然的一代高士。<BR>二、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 <BR>&nbsp;&nbsp; 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姓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云:“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 </P>
<P><FONT size=2>&nbsp;&nbsp; 公元前781年,姬宫涅成为西周的末代皇帝,是为周幽王。幽王乃一昏庸荒淫之君,自得美女褒姒之后则百般宠爱,为博褒姒一笑,竟不惜“数举烽火”虚报险情,多次戏弄诸侯,最后因失信于诸侯而误了自己的性命。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周本纪》所载,幽王因嬖爱褒姒欲废申后,并废申后所生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褒姒所生之子)为太子。此事激怒了一位强势的诸侯——申侯,他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了西夷犬戎共同讨伐幽王。幽王燃起烽火,终因幽王多次“烽火戏诸侯”失去信用而得不到诸侯派兵救援,仓皇出逃。被犬戎追兵将其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犬戎掳获。这时,诸侯共立姬宜臼为国君,是为周平王。 </FONT></P>
<P><FONT size=2>&nbsp; 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平王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我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FONT></P>
<P><FONT size=2>&nbsp; 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姬开,取字为“林”。姬林由于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姓,成了林姓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 </FONT></P>
<P><BR><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他姓改姓。 <BR>&nbsp;&nbsp;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北魏王朝于公元386年宣布立国,初称代国,不久即改国号为魏,经过53年长期征战,它灭了北凉等小国,至公元 439年统一了北方。北魏开国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硅,乃鲜卑族人。他以拓跋为姓,迥异于汉族。鲜卑族还有其他几十个姓氏,例如:丘林、丘穆陵、步六孤、侯莫陈、胡口古引等。公元471年至499年,孝文帝当了北魏皇帝。他亲政后大力整饬吏治,全面改革鲜卑族旧有的习俗,例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以汉语代替鲜卑族语言,以汉族的姓氏代替鲜卑族原有的姓氏,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孝文帝本人也改拓跋姓为元姓,名宏。元宏还把国都迁到洛阳,使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三者统一起来,也便于同各族人民联系。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族人的姓。目此之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我国台湾岛阿里山山麓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通称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我国古“百越族”的一部分。高山族多居于台湾,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福建省华安县有高山族人口119人,共计35户(以2000年3月份统计数为根据),成为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县份。这些高山族同胞也有取“林”为姓的。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据史书记载,唐代福建的建州一带居住着一些以蛇为图腾的少数民族。信奉动物图腾是古代先民十分普遍的习俗,例如,汉族等习惯以“龙”为图腾,而闽地古越民族则认为蛇是“小龙”,故以蛇为崇拜对象。少数民族羌人就因,“蛇居于林”的理念而选择“林”为姓。据史书所载,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 383年)发生的著名的“淝水之战”,氐族首领苻坚遭到惨败。北方其他部族乃纷起而自立,各据一方。羌族首领姚苌占据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立国,史称“后秦”。姚苌之皇后蛇氏,其兄为南安太守蛇越,其弟为散骑常侍蛇杨奇,其族人还有建义将军蛇立,临晋太守蛇平。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遂改蛇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魏书·官氏志》载,“邱林氏改为林氏”。所说即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命鲜卑人改用汉姓,将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此支林氏随着时光流逝,后裔同样难觅其踪,是与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还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另据《开元录》载:“会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建州为福建闽北古代建制(今南平市属地),虽有此说,目前查阅该处存世林氏谱牒无一不是子姓林氏,至蛇种之说更属子虚乌有之事。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另外,据说:明代时,蒙古末代可汗原名库图克图汗,后改名为林丹汗,因痘病逝于拉他拉大草滩,余部为后金所灭,妻、子被俘,后裔改姓林氏。近代也未见此蒙古林氏的存在。 </FONT></P>
<P><FONT size=2>&nbsp;&nbsp; 赘于林家,遂改姓林:古代常有部分林姓子孙对市井生活感到厌倦,单身或率亲朋寻求“世外桃源”远走他乡。宋代诗人林逋无意于仕途,在杭州西湖选择幽静的孤山隐居下来。他终身未娶,却以极大兴趣种了梅花树300余株,养鹤两只,时人称为“梅妻鹤子”。北宋大诗人苏轼(东坡)曾赞扬林逋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日本著名现代作家田冈淮海曾前来杭州孤山祭奠林逋之墓,并留下颂诗曰:“鹤子梅妻夺化工,孤山处士与仙同。千秋鹤去亭还寂,惟有梅花放朔风。”当年宋仁宗皇帝曾派人到林逋隐居处寻访,以粟帛相赠,并赐谥号为“和靖先生”,故后人称林逋为林和靖,推崇为归隐大自然的一代高士。<BR></FONT>来源lencon&nbsp; <A href="http://www.csf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amp;ID=852&amp;replyID=852">http://www.csf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amp;ID=852&amp;replyID=852</A>&nbsp; </P>
<P>出处:<A href="http://www.csfqw.com/" target=_blank>潮汕风情网</A> 作者:林汉城 </P>
<P>&nbsp;</P></FONT></FONT>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5 04:30 , Processed in 0.05249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