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156|回复: 0

罗源湾畔,那朵自由的浪花----记林可彝烈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2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暮春的午后,我穿过喧腾的闹市,沿着曲径左拐右行,终于在罗源城北的井巷路找到了林可彝烈士的故居。青砖白瓦的大门前三角梅覆盖,斑驳的墙壁上有块木牌字迹端正地写着:“林可彝烈士故居”。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罗源,解放前交通不便,教育落后,是闽东一座闭塞的小山城。1893年的春天,林可彝(即瑞鼎)诞在县城北门街82号的茶商林维恭家。喜得第二儿子的林维恭沉浸在喜悦中,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他始料不及,长子、四儿先后夭折,尤其是自己因经商受挫忧伤而亡,全家生计由三子林瑞章操持。
    让林家欣慰的是,林可彝自幼聪颖好学,其7岁入私塾,其间大量汲取经书、诗词、野史等知识。他认为,封建宗法、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的鬼把戏,贪官污吏是强加在百姓脖子上的桎梏。他幼小的心中挺拔着一片善与美的竹林。
    1912年的春天是寒冷的,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使林可彝的内心充满暖流,给他带来了希望。他满怀救国救民之志,于次年秋天,踏上了福州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的求学之路。
    林可彝在校期间深受先辈林长民等民主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国事日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救不了中国。于是他陷入深思,叹息神州破碎,挥毫写下“经学僵人神化前,聪明才智没深渊,庙堂从此无文字,祸水横流六百年”的激昂诗句,激励自己为救国救民寻找出路。
    1916年秋,林可彝毕业后,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他东渡日本,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帝国大学学习、进修。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他满怀悲愤发表《日人捣乱东亚和平论》,撰写谴责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殃民檄文,促进留日同学进行抗议斗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让林可彝振奋异常。他在第一时间发出时代强音:“中国欲避免资本主义而开发实业,唯有实行社会主义,最好经过像俄国共产党专政的步调。”当时的中国社会有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林可彝的答复是肯定的。他明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被勒索,受凌辱,哪有不想共同来抵抗呢?”只要“有社会主义理想,勇敢的社会主义者,到民间或军队中去,趁他们不平心未定,指出这一条出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必定能实现”。他精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这在革命与反革命力量悬殊、斗争十分尖锐、知识界与广大群众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尚处于蒙昧阶段的旧中国,起到了鼓舞和推动民众奋起斗争的作用。
    1920年,林可彝从日本学成归国。翌年,赴北平平民大学任教,与杜国庠、谭平山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大革命初期,各种思潮、政治势力纷纷歪曲、攻击马克思主义。有些人因不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持怀疑态度。在与各种反动、错误思想斗争中,林可彝坚定地站在最前列。每周末他坚持到平民大学主持政治经济学讲座,作专题报告,撰写大量论文,先后在北京的《自治》周刊、《今日》月刊、《晨报》和上海的《学林》、东方文库《劳农俄国之考察》等刊物发表,这些有针对性地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旁征博引,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动力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他在文中盛赞苏联新经济政策,论证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捍卫者。
    1923年,林可彝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几周后由彭述之、罗亦农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7月转为中共党员。在校期间,他钻研马列经典著作,参加陈延年为团长的旅行团,到苏联工厂、农村考察,从十月革命成果看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1925年,林可彝奉李大钊调遣回国,到北平的朝阳、平民、文化等大学任教,讲授《政治经济学》、《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等课程,与李大钊共事,两人关系密切。林可彝在生活上一贯俭朴,但对贫穷学生却经常解囊相助。他儿子林时中在《怀念父亲》中回忆:“可彝自奉俭朴,平时吃的是粗粮淡菜,穿的只是两套换洗的旧服,他的住房里只一床、一桌、一只破皮箱,除了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俄文、日文、英文的马列著作,专业书籍,杂志、报纸外,别无他物。他对自己是那样的俭朴,而对贫穷的学生却慷慨解囊相助。有一个学生家里穷,念不起大学,他就每月资助其伙食费和书籍费直至毕业。对学习或写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他耐心启发、诱导,逐字逐句帮助修改文章,直至他们心领神会满意为止。”
    林可彝在留日、留苏期间曾于1920年、1925年回乡探亲,他抓紧时机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介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情,讲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成就;支持邑中热心人士创办新学,帮助寻觅校址、延聘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提议兼收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极力反对蓄婢,疾呼“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妇女有权参政”;谴责封建租佃和高利贷剥削制度。忠告亲友不要图谋地租、剥削发财致富,要自食其力劳动发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国内某些地区必有一番改革”。
    林可彝第二次回乡参观由他操办的县女子小学时,看到操场上女生队列整齐,英姿飒爽,心情舒畅,当场口吟七绝一首:“堪羡群贤育女英,修文练武展新旌;书生投笔从戎日,不带男兵带女兵。”一时被传为佳话。
    林可彝每次回乡,常有罗川诗社社友来他家晤谈,他在晤谈中写诗明志:“汗简韦篇固可休,维新洋务究何求,惊风夜夜嘶边马,志士声声急报仇。”“一自生来到死终,与天与兽竞争中,必须统一人行动,逼得诗歌要立功。”
    1927年1月,林可彝奉调武汉,在董必武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并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5月17日,驻宜昌独立14师师长夏斗寅叛变,林可彝投笔荷枪,奋起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大屠杀。面对白色恐怖,林可彝没有退却,继续在中山大学讲课,坚持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游行示威,组织营救被捕人员。
    武昌中山大学被称为“赤化大学”,反动派特别憎恨。1927年冬,中山大学学生又一次掀起反对军阀胡宗铎等屠杀武汉人民的斗争。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林可彝在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层层包围的中山大学被捕。敌人用尽欺骗利诱、严刑摧残、学生对质等手段,林可彝坚贞不屈。1928年1月4日,被以“系共党重要分子,在校宣传共产,蛊惑青年”、“罪大恶极”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日,林可彝昂首挺胸走向刑场,在高歌《国际歌》中英勇就义。
    林可彝牺牲后,北京亲友在卧佛寺召开追悼大会。民国19年(1930年)其灵柩由战友集资护送还乡时,阖邑士民开城迎接,并冲破阻挠召开追悼大会。其姑夫、塾师吴皋凤挽联云:“吾子竟若斯,天道人心胡定论;昔年还如昨,残笺断稿忍重搜。”出殡时,万千居民涌上街头,伫立泣送。
    2011年的春天,位于罗源城南郊的烈士陵园春草勃发,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林可彝,他的灵碑在苍松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在那动荡不安、艰苦严峻的战争年代,林可彝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格魅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毅然放弃平静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血与火的追求真理救国的道路。刻在花岗岩上的林可彝名字闪着不朽的光芒,他的精神也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刻在了厚重而浩瀚的史卷里。

英烈风采 郑秀杰 文\图

来源:福州晚报电子版 20110524 http://mag.fznews.com.cn/html/fzwb/20110524/fzwb262641.html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9 20:48 , Processed in 0.04892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