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744|回复: 0

长泰“护林碑”与乾隆“种树风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7 22: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镜清
  在明清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闽俗有于山上挖洞烧炭以出售事”。闽南林区众多山民林农,甚至以此作为“靠山吃山”的生活依靠,致使山林遭受严重破坏。有的地方为了制止盗砍盗卖树木的行为,还特地立碑告示“乡规民约”,恭请神明督察。长泰县岩溪镇甘寨村皇龙宫附近,至今还保存有一座古石碑——《护林碑》,就是个物证。是碑立于清乾隆八年(1743),碑高1米,宽0.6米,碑文上方由左向右横刻八个大字:“会众演戏,永远公禁。”下方分六行由上而下刻着护林的乡规:“一、不许放火焚山;二、不许盗砍杂木;三、不许寨山挑土并割茅草;四、不许盗买杂木。如违者罚戏一台,强违者绝子害孙。乾隆八年癸亥公立。”碑文告诫村民防火护林,严禁盗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在长泰县还有一个碑,叫《护树碑》。它立在兴泰开发区积山村塘边社的龙仙宫边的一棵大樟树下。这棵大樟树栽种于宋末,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树龄。《护树碑》高1.2米,宽0.6米,碑文分六行竖写,楷书阴刻,碑文为:“塘边社现存樟木,乾隆三十年春蒙张道宪行县勘覆准留荫在案。四十三年夏又蒙冯道宪据县说明准免砍在案。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吉旦立。”这数十字碑文告诉我们:乾隆三十年(1763),漳州府治张道宪亲自来此视察,指示这棵樟树应予保护;乾隆四十三年(1778)新任府治冯道宪再次明确指示,不准砍这棵樟树。据《塘边竹塘林氏族谱》记载:清顺治、康熙初年,郑成功父子率领军队进驻长泰时,曾打算砍这棵樟树,林氏族人进行交涉,郑氏顺从民意,此樟树才得以保留。如今,这棵大樟树依然挺立于村中,树高约20米,树干需五六个大人手拉手方能合抱,树头盘根成墩,枝叶茂盛,时而散发出樟木香气。“护树碑”成了大樟树的“护身符”。大樟树现今又成了村民的遮阳伞,成了长泰大地特有的一处遗传数百年的胜景。
  长泰这两座古石碑,都立于清乾隆年间。这不是偶然巧合的历史事件,而是有其政治、经济、生态之原因。乾隆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口骤增,经济繁荣,可谓一派盛世景象。但是,随着朝政开支膨胀,税赋翻番,人民生产、生活需求剧增,自然资源被大量无序地开发利用,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人类对自然掠夺性地利用,也随之带来自然的无情报复。于是,有良知卓见的“明君贤臣”,痛心地意识到危难将至。为此,他们在努力地寻找良策,防患于未然。让乾隆君臣首先想到的是:重视“水土之政”和“山林之政”。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十五日,福建福州府连江县进士、江南道监察御史吴鹏南被吏部引荐给乾隆皇帝,并被补授吏部给事中。当天,他呈上了题名为“为请督饬司牧修举山林之政以裕民用事”的奏折,乾隆皇帝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围绕官山植树的全国性议论就此开始。
  吴鹏南的提案依据自己家乡福建的官山樵采薪炭人众、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没人栽种树木的现状,并结合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类似情况,提出了“水土之政”和“山林之政”。他在奏折开头陈述说:太平日子,人口骤增,生产物资不足民需,应实施富国利民之策。接着他提出森林资源减少的现状及其影响,还指出薪炭、建材、造船木料价昂。
  奏折中,吴鹏南分析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有三:一、在官山樵采薪炭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种树;二、在采伐时连根拔掉而使树木不会萌芽更生;三、为了除草在森林焚火而延烧了林木。吴鹏南还谈到地方性原因,在原来林木稀疏的中国西北部,民众拔除草根以致使土壤流失,使地表受害最深,地方官员既不禁止又不栽种苗木。粮价腾贵时,贫民甚至在名胜、坟地等处砍取薪木。在人口稠密的中国东南部,民众砍取薪炭的地方也离家越来越远。其原因都是“种植少而斧斤多之所致”。
  根据上述状况,吴鹏南向皇上提出“举山林之政”的建议,并提出在官山植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政策。他的办法是:地方官带头捐资植树,按植树的株数褒赏;对于缺乏森林资源的省份,或在深山营造名贵树种者,给更多的褒赏;地方士绅有自愿造林者,予以奖励;对于犯当笞仗等刑的小罪者,让其以种树赎罪。无论以何种方式造林,都移交保甲管理,过五年才让百姓利用树的旁枝,过十年方可准予伐木利用。种树、护林的情况要逐一如实上报,还要建立监察制度以防虚报。照此实行,可使“童山”变绿。为除去挖掘树根等有害树木成长的行为,他还提议禁止在林间放牧、焚烧取火。
  乾隆皇帝对吴鹏南的奏折以“大学士九卿议奏”朱批。乾隆二十二年(1758)一月,担任处理此提案的工部向各省督抚和奉天府府尹发咨文,要求按照各省风土和树木的实情决定上告下列对策:一、在官山种树以及保护已种林木的具体对策;二、因地商定捐栽之树木的价格;三、对种树者进行奖赏的具体标准。
  于是,乾隆朝兴起以保护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种树风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潮。这股“种树风潮”,鼓励农民造林以扩大生产。因其“地无遗利”、“源源栽植”,森林覆盖率大大提升,水土得到有效保持,山更绿、水更清,生态平衡良好,在当时就起着增加社会财富、安定民生的巨大作用,也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绿色金库。

来源:闽南日报   2009-10-29    九龙江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20 03:38 , Processed in 0.05375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