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385|回复: 1

林召棠留墨粤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9 19: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 锷

名胜古迹、桥梁堤围、寺观庵庙、书院祠堂,乃至平民之居,若有名家题墨,必增光生辉。千载粤西一状元、吴川人林召棠书诗联文俱佳,但这位状元先生,不图名利,留墨不多,又经历风雨的冲刷,能留下多少?至今保存星星点点的墨迹更为珍贵。它或是记录事情的经过,或是申明自己的主张,或是点击历史的陈迹,往往牵出动人的故事,不妨读读。
重修景福围桂林堤碑

《重修景福围桂林堤碑》由林召棠著文书写,楷书字体,用四块端砚石料刻成碑文,每块石料高51厘米,宽35厘米,由当时端州(今肇庆市)著名的石刻工匠区远祥精刻,是水利资料的宝贵历史文物,又是文化艺术珍品。现由肇庆市博物馆收藏。?

碑文记载的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桂林堤竣工所耗原材料及费用,赞扬建堤领导者时任观察使署、盐运使王云锦。?

洪水频频为患,令林召棠胆颤心惊:“余七载端州,景福堤三缺矣。”在《罗浦洲同年以水灾诗见示作此答之》诗,描写因堤围失修崩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水犀百万军,渴忿肆剽疾。羚羊挟连岗,欲以篑土室。小扼势愈骄,阳侯不可律。”大水汹汹,阳侯这位波涛之神,也束手无策。“尺堤限洪波……重险一朝失。”那滚滚的浊流,卷去千家万户,淹没无边的稻麦,黎民流离失所,“回头千顷黄,旦夕失获至”;“饥驱愁对女,濡沫若无术”。雨仍在下,洪水漫向天边。?

端州面临西江,地势低平,水利设施差,修堤是为御洪,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诗写给罗浦洲的,林召棠寄语这位主政端州的同年:关心民瘼。?

水患过后,需加固堤围。道光十二年,盐运使王云锦到肇庆巡视,组织修堤。翌年七月,西江暴涨,他督率僚属救护,风雨中,立于堤上。但洪水过大,还是崩了堤。他捐银1.3万两,救济灾民。后来,又带领民众筑堤。王云锦深知江水量大,其势凶猛,如匹作恶的苍龙,而肇民持堤为命。所以,必须把堤筑得结实。经过十年的劳苦艰辛,终于筑成坚固的桂林堤。林召棠在《重修景福围桂林堤》文中,写出了民众的欣喜之情——“咸歌舞之,既祟既固,惟民之依,有田有庐。”?

对关心民众,领导和组织筑堤的王云锦,林召棠在碑文中亦有好评:“公平日事民之事,如饥渴之于饮食;去民之患,如疾痛之在其体。”修筑这道庞大堤围,“如矢激于机,迅驶不可遏;如河注于海,百折而必达。”?
这里说的虽是盐运使,其实修堤的是一大批官员和民众,广大民众是“土”,他们日夜在工地劳作,加高加固江堤,抗拒洪魔,修筑了这项当时粤西最大的水利工程。
梅录药王庙题联

生民万古绝疵病;?

本草一书齐索丘。?

是林召棠为吴川市梅录镇竹栏街神农古庙题联,悬于大门前。?
题联对仗工整,概括力强,精湛的文字技巧,可见一斑。令人如见神农在山上采摘草木为药,亲自尝试,治好黎民的疾病——疵疬,并遗下《本草经》一书。这古老的药书,是祖国医学的先驱,后人受益匪浅。?

神农与伏羲、黄帝,古称三皇,是人类的始祖,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疗民疾。梅录的古庙号药王,故林召棠联中只掇其“药英”而发挥。?

神农觅本草为药,惧其毒性伤人,乃亲自试尝,故有“日尝百草,中毒七十”之传说。好在他的五脏六腑是透明的,哪个部位中毒,可以看到,立即疗理而痊愈。神农爱民,民亦爱他,希望他用别的方法试药,以祈安全。所以《平御览》内有记载:“神农以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

“嗅味”,据《本草经·序录》说,即药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又四性:寒、热、温、凉。再分有毒与无毒,无毒为平和。“五味”与“四性”,治病各有所长,配合为伍,健体去疾。?

较早对神农身世的记录,见之《史记·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是有乔氏之女,后为少典妃子,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神农又称“烈山氏”,这是因为其生于厉(烈)山。《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
?

这石穴,即今湖北随州市烈山上的神农洞,被称为天下第一洞。洞口两侧有联云:“古洞载日月,神农传九州。”山洞的正堂,是神农殿,供奉炎帝神农的粉金塑像。左边还有两洞,名安居、出生,出生洞有一尊神农生母的塑像。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牧羊女安登,天天在烈山上放羊,常到洞中休息。一天,盘坐洞中,靠壁酣睡入梦。梦见一位自称七龙子的英俊青年,与自己相亲相爱,后来怀孕,在洞中生下神农,其时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后来,这天作为神农诞。旧时的神农像,盘膝而坐,身披麻布片,腰裹兽皮,手执五谷和药草,气宇轩昂,形象生动。梅录药王庙祀的同样是木雕神像,穿衣披褂,这是进化了的神农。
林召棠题联神农药王庙,是对创造中华文明始祖的崇敬,是炎黄子孙怀念先人,诠释华夏历史发展之篇。
新建绳武桥记碑

《新建绳武桥记》(俗称南桥碑),林召棠撰文书写,保存于廉江市良垌镇南溪村。碑质是黑色大理石,长142.5厘米、宽83厘米、厚5.5厘米,字为行书,娟秀流畅,广州羊城宝琳斋邓琼山模刻。?

碑文不长,现录如下:?

石城之南有要津,广肇雷琼之通衢也。江君先德置义渡,招榜人,备黍食,役始庚寅,屈指四十年。既以急湍危,不若平桥安,而措费不易。江君昆仲独任之。卜吉于戊辰同治七年(1868年)秋季,成于(逾年)春季。旁构小亭,中列石磴,名曰绳武桥。长70丈,横7尺余,护以栏干。岁贡生大埔教渝江君式和,辛酉举人兵部主事江君诚和,不借数千缗以肩其任,为一邑久远利也,实承先德之志也。?

碑文有叙述、有议论,寥寥数言,讲明来龙去脉。先是交待石城(廉江)南边有南溪河,是重要的交通渡口。村人江浩然招船工摆渡,以利商旅往来,屈指四十年了。行船危险,不如过桥安全快捷。接着颂扬江氏兄弟江式和、江诚和,继先人之志,承祖武之义,架设拱桥,方便黎民,故将桥命为“绳武桥”,结语利索中肯。?

绳武桥用石砌,石料从海南岛运回,施工质量精细、结实,可通牛车、马车。
桥建成后,桥亭竖着林状元所写的《新建绳武桥记》碑。过往行人,迈上大桥,阅读饱含感情的《碑记》,观赏秀美娴熟的书法。看桥下洪涛奔流,在桥上闲庭信步,均赞江氏兄弟之积德。?
江氏建桥,林氏写记,两家有了诗文之交,后人亦有来往。江城和有个女儿嫁给林状元最小的孙子廪生、海康县教谕林晋疆。江氏是才女,通诗晓文,出阁时作《触景生情,姐妹临别》、《到婆家》诗十二首,广为流传。
雷州天竺庵联?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HTSS〗这是林召棠题雷州天竺庵联,收入冯伟等主编的《雷州古今楹联选》一书。?

天竺庵环境优雅、幽静,是雷州半岛著名的古庵。在关部大街东南侧,南向是波澜轻扬的南渡河,东面是万顷大洋田。晨光曦微,高大苍梧的菩提树立在雾霭中,一道弯弯的草径,通向花木深处,静静的大殿,香烟袅袅,诵经声声。?

明亮的盏盏神灯,灿如繁星,观音菩萨坐在莲花上,佛尘轻拂,令蒲团上的弟子、信徒满眼全是花雨弥漫。正是《法华经》说的:是时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花……一朵朵的鲜花、一瓣瓣的蕊片,散在信徒身上,圣洁法物,沾身护体。此时,又从上界传来若有若无的清音,是天籁之声?是佛祖之乐?盈耳灌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那《金刚般若经》说:“凡有所相,皆是虚空。”空即有,有即空。人生虚幻,难以捉摸。?

对联的意境与林召棠的心境是一致的:淡泊宁静,洗涤世态俗念,求取空明澄澈。?

林召棠宣扬空寂幽深的禅境,和他所处的环境及追求有关。这年林召棠已是八旬长者,两三年前,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破天津、陷京城,咸丰皇帝率群臣百工,仓皇逃到热河的承德山庄避难,来年驾崩,这是国事的不幸。不久,林召棠的三子病故,白头人送黑头人,这是家事的不幸。他老泪纵横,心灰意懒,大有看破红尘之感。?

洋夷的大炮,震碎大国之梦。圆明园被焚毁,山河破碎,帝皇、权臣、功名、地位、利禄,人生的有与无,就像树梢上吹过的微风,远去远去;就像阳光下的残雪,消融消融。《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唱得好:“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歌是一盏悟道的明灯,照亮心中迷惑之人。?

林召棠产生这种思想,是当时的社会动荡:外有强虏入侵,烧焚抢掠,朝廷割土赔银,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乱多年,苍生何辜。而佛门空寂澄净的境界,自是逃避人间灾难、诸多烦恼的世外仙境,对这位自称“独脚僧”的状元公来说,参佛是人间桃源了。这就是天竺庵题联的本意:“超越物相,物我两忘。”一如唐代诗僧王梵志在《观影原非有》诗中所说:“观影原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这是林召棠晚年的心态,垂老将暮,面壁奉佛,追求禅意,对多病之躯是有好处的,使他长寿,做了半个世纪的状元。
三仙书碑

三仙书碑,刻于肇庆市著名风景区七星岩的玉屏岩三仙观前,肇庆市文物志辑录此碑全文。?

这是一篇诗书碑,诗为林召棠诗友、著名诗画家黄培芳题咏,林召棠题书石刻,后人称为“状元书碑”。

三仙观建在玉屏岩的悬崖之上,始建于明代十八年,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内敬三仙——八仙中的汉钟离居中,李铁拐居左,吕洞宾居右。仙人塑像,雕刻精细,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山门朝东,放置石碑铁钟。三仙观门外古树参天,新枝横空,老叶低垂。极目远眺,西江如练,星湖似镜,波光岩影,是浑然一体的泼墨画。?

《三仙诗》是五言古诗,描写仙人虚缈的生活,祈求人间也像仙境一样平和安祥。林召棠写的是行书,如珠落玉盘,鱼戏春波,风流洒脱,似见星岩的清秀神韵,湖水的灵气。
翔龙书院园?

林召棠手书的《翔龙书院》匾额,保存在湛江硇洲岛文化室。?

翔龙,指硇洲岛(古属吴川县)。南宋末年,元军攻破临安(今杭州),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陆秀夫、张世杰率舰队、帅重兵,保护端宗赵正、卫王赵丙兄弟逃到硇洲岛。四月,赵正卒。五月,八岁的赵丙即帝位,建年号为祥兴,升硇洲为翔龙县——据说海上出现黄龙朝圣。并设翔龙书院,教化民众,《吴川县志》对此事有记载。?

尾随而来的元军,追到高雷一带,宋军与之恶战,兵力不继,死伤惨重。“云帆鱼榜讴歌路,谁信当时战垒存”(林召棠《限门飞雪》)。翔龙,飞不起来呵,是缺少全民抵抗的急风暴雨。?

硇洲岛孤悬大海中,“一洲环若掌,万户瞰龙宫。渔舍茅多白,沙田土半红”(清·欧阳梧《硇洲》)。地势虽然险要,但地狭人稀,民穷缺食,难以固守。于是陆秀夫、张世杰拥幼帝逃到新会崖山,最后兵败国亡。?

这段宋亡前奏的历史,硇洲可以见证。悲愤的氛围,壮烈的死节,早已过去,但留在硇洲的翔龙书院、宋皇村、宋皇井、宋皇坑、三忠庙(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纷纷引起诗人墨客的凭吊。清嘉庆举人、邑人吴河光《硇洲怀古》诗云:?

前朝往事说硇洲,海外翔龙宋帝愁。?

今古兴亡只如此,马鞍山下水东流。?

清代雍正八年吴川县令盛熙祚,在《翔龙县赋》诗中写道:?

草草君臣噩浪中,难将成败论英雄。?

当年马鬣无坯土,此地翔龙有故宫。?

寡妇孤儿亡国恨,捐生取义古人风。?

崖山仿佛英魂在,一体三忠祀典同。?

南宋小朝廷灰飞烟灭了,然而留下一部硇洲抗元惨烈斗争史,在翔龙书院的教坛上,一代一代地讲述着。?
(作者单位:吴川市文化局)

http://www.gdzjzx.gov.cn/main.do?show=brw&articleObjId=4028818b138eb8f101138ebf34630001
发表于 2009-9-2 0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9 21:16 , Processed in 0.05124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