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051|回复: 2

李贽家世新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4 00: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号卓吾,泉州府晋江县城内(今为泉州市鲤城区)人。他虽长年流寓他乡,死葬通州,但人情同于怀土,他在《焚书》卷三《卓吾论略》解释自己的别号说:“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卓又不一。居士自称曰卓,载在典籍者曰笃,虽其乡之人,亦或曰笃,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与笃吾土音一也,故乡人不辨而两称。”表露他 “乡音未改鬓毛衰”之感,时至今日,泉州方言仍然笃、卓同音。又《李卓吾先生遗书》卷一《与耿子健纳言书》说:“闽中友朋多情义,岁时恭敬师长,唯有枝圆(荔枝、桂圆)、白糖等土产耳。倘分惠我各数斤,使我复尝故乡之物,不亦美欤?”表露出他对泉州的专鲈之思。时至今日,龙眼荔枝蔗糖仍然是泉州土产。泉州明代的同乡如宰相晋江李廷机、尚书晋江何乔远等都曾到通州墓前,为文以祭,备致景仰。到了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泉州重修府学,大学士安溪李光地撰写碑记,称“夫泉僻处海滨,为九州风气裔末。然虚斋(蔡清)以经解,锦泉(傅夏器)、晋江(李廷机)以制举业,李贽以横议,天下皆靡然宗之。则岂非世道学术之高下,占诸吾泉而可知?”把李贽的“横议”引为中国和泉州学术的光彩。乾隆中期(1755-1775年)泉州重修乡贤祠,崇祀乡贤195位,李贽也名列其中(以上二事见乾隆《泉州府志》卷13)。都说明泉州人从来推重李贽的道德文章,即使在清初文字狱频繁的年代,仍然奉李贽为乡贤。研究李贽,当前较薄弱的环节是他在故乡的事迹。过去也颇有人记述,却因资料不足,实情未明,难免隔鞋抓痒。现据个人历年所接触的文物资料,就李贽的家世、戚友、族姓等方面提出论述,提供学术界研究李贽的参考:?
<>                                              <STRONG>一、李贽的家世?</STRONG></P>
<>    1974年我写过一篇有关李贽家世的文章,发表在《文物》杂志。其时我仅根据《清源林李宗谱·卷三·历年表》的蛛丝马迹,推测出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二世林驽,三林通衢,四世林易庵,五世林琛,六世林义方,七世林白斋,八世李贽。”这一推测从三世至六世皆错,我必须自行纠正,以免贻误学林。?   《历年表》第七页永乐壬寅条余记中本来记有:“又老长房三世祖叔允诚公从广齐(始祖林闾之次子改姓李,名端,字景顺)移居南安胭脂巷,并改李姓。初公住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林,孙端阳复姓李,至今传为南安胭脂巷李派。”1974年11月在南安榕桥三堡(即胭脂巷)发现李贽的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墓志铭》一方,为万历甲午(1594年)李贽的族弟林奇材所撰。志称:“始祖君龢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景文公生五子,长曰居安公,即奇材六世祖。次允诚公,则公高祖。允诚公生次子乾学公,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公,为公祖,亦以正德(1506-1521年)末年从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友叔季钟英、钟美悌如。”墓志明确记载了李贽的正确世系。?    前几年泉州海交馆在土门外津头埔发现一方清嘉庆庚申(1800年)春刻立的“瀛洲林氏世茔”的墓碑石,写明“三世祖通衢公暨妣余氏、四世祖易庵公暨妣卢氏、姚氏。五世祖纯斋公暨妣苏氏、陈氏。六世祖义方公暨妣陈氏。”说明自三世林通衢至六世林义方是另一世系,并非李贽的直系的祖宗。?    因此李贽的确切直系应为:一世林闾,号睦斋。二世林驽,字景顺。三世李允诚。四世林乾学。五世李端阳。六世李宗洁,号竹轩,妣董氏。七世李钟秀,号白斋,八世李载贽。

又根据咸丰己未(1859年)抄本泉州《燕支苏氏族谱》卷十四,载有李贽的外甥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昔我外祖白斋赠公,诞男五而吾舅居长,诞女三而吾母居次。”则知李贽有兄弟五人,本人居长。当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李贽丧父回泉守制,自称“居士家口零三十,几无自活”(《焚书》卷三《卓吾论略》)。这年李贽三十四岁。据现立于李贽之妻墓左的耿定力所撰《诰封宜人黄氏墓志》:“宜人以嘉靖癸巳(1533年)六月八日生……年十五,归卓吾”句,知李贽是廿一岁结婚。此时本人已生子,兄弟皆婚娶,整个家庭人口已近三十人了。?   

   李贽的祖父竹轩有子四人,《李章田墓志》说:“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向未贵,寒肤嗛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逮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借以薰燎。友叔季钟英、钟美悌如,恐或伤雁行。四人自少长暨娶,同室共炊,家庭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庐舍湫阨,竹轩公始令折箸分居。”说明李贽之祖父时,是个“同室共炊”的大家庭,但人口多,住房小,收入微,生活不充裕。竹轩似乎是个小商人,因其次子李章田在分居时“乃侨南邑小郡,赁庑贾贸,往往折阙”,分到南安做小生意。?

  李贽之父正名该是李廷□(第二字无从查考),字钟秀,号白斋,身份是个“隶郡诸生”的泉州府学秀才,以教书为业。据李贽自述“长七岁,随父白斋公读书歌诗,习礼文”(《焚书》卷三《卓吾论略》)。又“东井公……比长从何怍庵(何炯,贡生,即何乔远之父),亦师白斋公”(《历年表》嘉靖癸巳条)。“林太毓,字希甫,号东井。……公稍长,徐恭人择名师教公,使受业于何怍庵公与从兄白斋赠公之门”(《景璧集》卷十六《待赠东井林公墓志》)。又“(苏)公讳存淑……尝受学于李白斋公,器之,字之以女,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景璧集》卷十四、《封君艾斋苏先生传》)。林东井、苏存淑以及李贽都是李白斋的学生。这一位以教书为生的秀才李白斋,生了五男三女,一个大家庭,“寒肤嗛腹”,衣食不继,要靠当小商人的二弟李章田“馈膳服劳”,补贴伙食费。其生活清寒,可想而知。所以李贽的直系成份,祖是城市小商,父是城市塾师,居室“湫阨”,分户时还要租别人的房子,等到李贽“振缨郎署”当了官,生活才有所改善。李贽的直系近亲,看来都和海商无关。二世祖林驽,虽是航行波斯的大贾,离开李贽已五代,经济影响极微。而远房的四世族祖林易庵、五世族祖林琛虽然引琉球入贡,“冠带荣身”,继续做海外贸易,也和李贽直系祖先无经济影响。我过去写文章,分析李贽的海商关系,都从误测的世系而推论的应予改正。?

  李贽的名字和具体的生卒年时间,这里也要说几点。据万历壬子(1612年)原版《泉州府志》卷十五·人物志载嘉靖卅一年(1552年)泉州的举人时称:“李载贽,府学,官知府。”乾隆《泉州府志》卷卅五·选举三称“李载贽,后改名贽。”又据河南辉县嘉靖丙寅(1566年)李贽与邓林材唱和诗石刻拓本,题名“卓吾李载贽”。又据《李章田墓志》说,李贽的二叔父有“二子,载华、载盛。”可知载字是字辈,李贽最初的名字是照字辈命名的。李载贽也曾叫林载贽,《凤池林李宗谱》十三页下说“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姓李,避胜朝讳,去载字。”所以说:李贽是在隆庆元年(1567年)避明穆宗皇帝朱载垕的讳才改名的。李贽的生日,过去有人据《卓吾论略》“居士生于嘉靖丁亥十月,得阳数之全焉”的自述,论为他生于嘉靖六年(1527年)旧历十月三十日,这是错误的。因十月或称阳月,李的自述只说到月份,没有说到具体日期。“阳数之全”意为十月是阳数之全,把其引申为十月最后一天的三十日,实为望文生义。应以《历年表》载明“十月二十六日戌时八世祖长房卓吾公生”为准,李的生日为:十月二十六日戌时(约夜晚十时多)。宗族为祖先做忌辰,对时日是非常郑重,不致搞错。他于万历壬寅(1602年)三月十五晚在通州狱中自刎,十六日子时气绝,时间倒是无所争议的。所以,李贽的具体生卒时日应为,生于明嘉靖丁亥(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日戌时,卒于万历壬寅(1602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子时。?
                                               二、李贽的亲友
晋江紫帽山张园村李贽之妻黄氏墓附近,于1975年出土一方万历戌子(1588年)耿定力撰、庄国祯书的《诰封宜人黄氏墓表》称:“先仲子庸及余咸兄事卓吾,而于宜人从家人礼,以嫂呼也。……生五岁丧其父黄公朝,事母林,有至性。……年十五,归卓吾。……”又据李贽所著《因果录》下卷,曾记述其岳家的情况颇详:“李卓吾曰:余妻家姓黄,家颇温厚,又多男子。其男子多读书,又善读书。纵其余不尽读书,亦皆能本分生理,使乡里称善人。如其读书者,可谓彬彬德素人家矣。今三世读书矣,无有一人以孝廉举,以廪生选贡举者,况甲第哉!我温陵人家并无闻连三世读书不发者。”可知李贽的结婚年龄与岳父母之姓名及岳家乃一普通读书和经商的温厚之家。?
  1976年在晋江县青阳发现一本清光绪丁未(1907年)抄本《青阳庄氏族谱》载“凤文,字纯夫,号鲲游,第荣行乙百二十一,用晦公次子。生大明嘉靖庚戌(1550年)八月十四日。河南卫辉县庠生。卒万历甲寅(1614年)正月廿四日。配李氏,谥恭懿,知府载贽李卓吾公之女。生嘉靖甲寅(1554年)七月十七,卒万历丙午(1604年)十二月十八日。今查葬晋江卅一都东昌乡。子祖耳、生员;宗耳;胤耳。”“十三世四聪公,鲲游公长子,讳祖耳,字汝师,郡庠生。寿三十五,无传。生万历丁丑年(1577年)十一月十一日亥时,卒万历辛亥年(1611年)十月廿三日丑时。妣李孺人,谥慈懿。……靖庐公,鲲游公仲子,讳宗耳,字友施,又字子友。邑庠生。生万历辛巳(1581年)十二月十五日。子一、肇廷□……汉川公,鲲游公第三子。讳胤耳,字楚叔,生于万历丁亥(1587年)正月初十日亥时。卒寿四十一岁,无传。”据上述材料,李贽的女婿庄纯夫、女儿李恭懿及外孙等的事迹皆可考。纯夫之父庄用晦,是当时著名的孝子烈士。上述族谱载:“用晦字君显,号肖塘。……生大明正德辛巳(1521年)八月廿二日辰时,邑庠生。嘉靖壬戌年(1562年)五月初二日以父骸被倭掘,从兄用宾公率家兵寻还。是日被贼追逐遇害。……配王氏,洞城南街子靖公之女。”李贽生前和太仆寺少卿庄用宾及其弟用晦都是朋友,因把女儿嫁给这个烈士的遗裔。?    泉州市文管会所藏清咸丰抄本《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九世存淑公字世与,号艾斋……泉庠生,以子贵。生明嘉靖庚戌……,卒明万历戊午……。配李氏,谥孝庄,姚州守贽胞妹。生明嘉靖癸卯……卒明万历乙未……。子二,长懋祺,次懋祉。”乾隆《晋江县志》选举志载:“苏懋祺,万历甲午举人,知县。”“苏懋祉,万历庚子举人,丁未进士。”又《燕支苏氏族谱》卷四载:胤祖公,懋祺公长子,泉庠生。……配庄氏,青阳侍郎庄国祯曾孙女……。”又李光缙《景璧集》卷十四《苏母李孺人传》称:“孺人姓李,父白斋公,世所称李卓吾先生者,其兄也。”是则李贽的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孙之情况皆可考。?    李贽之父李白斋以教书为生,其学生名字之可考者列下:?“林太毓,字希甫,号东井。……公稍长,(母)徐恭人择名师教公,使受业于何怍庵公(何乔远之父何炯)与从兄白斋赠公之门”(《景璧集》卷十六《待赠东井林公墓志》)。

?“苏公讳存淑……弱冠补弟子员,遂以文名。尝受学于李白斋公,器之,字之以女,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景璧集》卷十四《封君艾斋苏先生传》),可知苏存淑先是李白斋的学生,然后才成为女婿。

  至于李贽的同乡朋友,首先应提到李廷机,即相国李九我。据李廷机《李文节公集》卷廿五、《祭李卓吾文》,称赞李贽“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净无欲,先生有焉。盖吾乡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内如先生者亦少矣。”对李贽推崇备至。

《李卓吾先生遗书》卷末附有李贽被逮入狱时,马经纶为他向泉州同乡京官求援的《与蔡虚斋郎中书》。信中说:“卓吾先生乃圣人之徒,而贵县之贤士大夫也。……惟同乡可以仗义,以门下抱乡先进之虑,敬此奉闻。计此时贵县名公宦都门者其众,不佞素不相识,未敢一一具启也。”查虚斋乃蔡清的别号,有明一代,泉州以道德文章著称者首推蔡虚斋。蔡也曾任过文选司郎中,但是其时已逝世近百年了,未知是原书写错名。或马经纶故意用古人代名以避嫌。这一位1600年时的泉州人蔡虚斋郎中应是李贽的好友,马经纶才会写信请他营救李贽的。

黄孔昭,号吾野,泉州惠安人。是明代诗画兼佳的著名山人,他长期和李贽交往。兹据《吾野诗集》所载,吾野作诗赠给李贽达十三首之多。卷一有《闻李比部宏甫出守姚安寄诗以别》一首,有句云: “闻君平生言,守道贵不移。吾兄有女郎,不愧梁鸿妻。”知吾野和庄淳夫也熟悉。卷三有《留别李宏甫比部四首》,有 “一别五寒暑,相逢隔岁年。”“君昔太行山,十年独往返。风尘增卓荦,贫病任间关。”“郎署欣相见,分明异昔时。一心曾不着,万事已忘机。”“就屋龙山下,开轩对我吟”等句,知李贽从出仕到河南,后调北京、南京任职这十多年中,吾野已发现他的思想有重大转变,分明和昔时不同了。并知道李贽在南京的寓所在龙山之下。卷三又有《送李宏甫比部返留都》一首。卷四有《春日登东山同李比部、陈山人、黄参军、焦进士分得来字》一首、《春日同陈、李法曹、黄参军游永庆寺》一首。知李贽在南京曾和黄吾野及焦?结社联吟,登山临水。特别后一首有 “归来旧我偏同调,老去惊君有此身。……梦中故里将归否?莲社新声又数人”等句,也推知陈、黄皆泉州人,具体未详。卷五有《忆昔四首寄李郎中》,其中二首说: “忆昔蓝溪水,水底明孤霞。君上青雀舫。留我赤松家。”“城西入咏楼,明月出东海。我归君入朝,月色朗犹在。”说明李黄二人早年即在泉州结贫贱之交,蓝溪水者,晋江东溪也,东海的城西,泉州城西月夜登楼咏吟也。以后李当官了,黄依然是个无官无职的山人。

何乔远是泉州人,明代著名的史学家,官至尚书。所著《闽书》卷一五二·高德上,他为李贽立传。传后又记上“天启甲子(1624年),里人何司徒□□予告,道通州,登其冢为文祭之。”此祭文收入《镜山全集》,惜该书远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无缘一见。

  明刘侗、于奕世修《帝京景物略》卷八,载有明同安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今厦门市人,天启间举人,《泉州府志》称他“好禅学,工诗文”)的《谒李卓吾墓》一诗: “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也备致同乡后辈景仰之意。?

   其他如右都御史庄国祯,为黄宜人书墓表、翰林庄履丰为之篆额,他们都是李贽生前的亲友。二庄皆其婿庄纯夫的族人。

又泉州人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曾官云南姚安知府的赵恒,李贽曾亲笔为赵恒写了“乡贤名宦”的匾额,此匾尚保存在泉州市文管会。赵也是李的朋友。?

明代最重年谊,特别是同乡同年登科者都是朋友,终生来往密切。查李贽的最高学历是嘉靖卅一年(1552年)福建举人。据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五载,这科泉州的同年举人有:“王徽猷,府学,己未进士。郭培之,府学。史朝寀,府学,丙辰进士。张敷潜,府学,官知府。李载贽,府学,官知府。李继芳,府学,历官布政司参议。丁云会,府学。许天琦,府学,壬戌进士。陈敦质,府学,官知县。龚持应,晋江学。李伯遇,晋江学,癸丑进士。蔡民望,晋江学,历官知府。孙振宗,晋江学,壬戌进士。黄思近,南安学,壬戌进士。李一阳,同安学,己丑进士。戴一俊,惠安学,癸丑进士。林会春,惠安学,历官户部主事。王以匡,惠安学,官教谕。薛廷宠,惠安儒士,官南城知县。”所以上述诸人都是李的朋友

?                                         三、李贽的族姓?

  李贽的祖先到第三世分为林、李两姓,原因为何,历来说法纷纭。或主宗教分歧说,或主政治避祸说,难以定论。揆其实况早在李贽生前就说不清楚,所以在他著作中自己并无一言道及。据李光缙《景璧集》卷九《登瀛林氏祠堂记》说:“林之先自睦斋公窻也。睦斋生二子,长东湖公,次直斋公。东湖公之子通衢公居郡之登瀛里,以林为姓。直斋公之子某(按即李广齐),改籍南安,始姓李。其后东湖公一派,亦有从李姓者,世所称李卓吾先生是也。……仍林姓者议李,李姓者议林,诞信相非,世远事湮,莫从考据。然昭穆不紊,祭祀佥同,姓分而族不分,此乃荐绅家一大奇事云。……若夫敬宗收族之说,则林李分矣,尚且本率祖率亲之道,而不废敦睦之义于分族之后。”以持中的态度来调和这个争论。

  据刑部尚书苏茂相撰《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李公墓志铭》云:“(李)系出河南固始,唐刺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从外姓为林,至广齐公复姓李。”断定李氏是唐代入闽的。而另据李贽之叔父《明故处士章田暨配丁氏合葬墓志铭》则称:“始祖君龢公,元季入闽,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长景文公,次景顺公,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籍南邑著姓曰李。”又指明李氏是元季入闽,互相矛盾。又据《学前李氏族谱》第十页世系图载:“自武复公(二世)至季谅公十五世,代远年湮,其行实宗支,不得详考其伦序,特志其名而已。”露出唐代入闽之不能自圆其说之破绽。该谱至十七、十八世方有行实,第十八世祖智平之妻姓林,谱八泰,生子即君龢(林闾)也。而林李同宗则从君龢算起,两姓皆无意见。看来分姓之因较复杂,宗教分歧有之,政治避祸有之。但主要是从祖考姓或从祖妣之姓之别,两姓均有所本,不是随便冒姓的。李贽本人对其祖先分姓也持调和论,不欲扩大争端,《学前李氏族谱》第十八页记:“(始祖君龢公)墓前有石柱一对,刻联其上,系裔孙载贽书。‘九世同坟,历代明禋光俎豆;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可以为证。

  林李分生的原因,我发现一个新迹象。三世李广齐在永乐二十年始迁南安,很快于永乐廿二年(1424年)就托右参议桃源庄谦写了李氏族谱序言,自己在族谱上写一篇《垂戒论》,不指名地痛骂其伯父林驽讨了阿拉伯妇女为老婆而信仰伊斯兰教说“有真色目人者,为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习其异俗,以纷乱我族类,蔑视我常宪。”装得词严气正,但自己又违反当时的常宪--同姓不婚的原则,却讨一个姓林的当小老婆:“庶妣林氏,讳恭顺”(《学前李氏族谱》第十九页)。“呼庶母林氏及瓛(广齐长子)戒之”(《黄氏墓志铭》)。双方都在小老婆问题上争吵不休。各为私宠的女人翻脸,乃是家庭常事。因这种暖味的隐情而迁居分姓,断绝关系,我想可能也是起作用的因素之一。难怪李贽本人讳言其祖宗分姓之事,而李光缙含糊说其事“世远事湮”,为长者讳了。?   

李贽所撰上述对联下句之 “熙朝文物夸李林”,倒是值得一谈。兹据《林李宗谱·历年表》所载,首先是林钺于正德戊辰(1508年)中进士,历官太平府知府。其后林奇材于嘉靖丁未(1547年)中举,己未(1559年)会试第二名成进士,官平乐知府。再来就是李贽中举人,官姚安知府。李应先于万历乙酉(1585年)中举,官陆凉州知州。林天咫于万历丁酉(1597年)中举,累官光禄少卿。林丰芷于万历庚子(1600年)中举,官曲靖知府。在李贽生前,林李同族已成为缙绅辈出的泉州望族,社会地位显著上升,这就是李贽联文的内涵意义。

总之,当李贽活着之时,林李这一族姓已脱离商人或一般穷知识分子的地位,上升为绅士阶层,更和海外贸易全无关系了。

我的文章至此结束,所提供的资料及看法,相信有助于研究李贽的生平事迹,有助于研究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根源的。                                                                 (1987年11月)
(原载于:《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1月) 作者:陈泗东"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6-08/22/content_2179238.htm<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0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溪美人,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贽参加乡试中举。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制度,嘲笑考官无能,说自己参加考试,只是当一名誊录生,以后便不应进士考试。30岁时迫于生计,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任教谕。嘉靖三十九年,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到任数月,父去世,回家守制。适倭寇侵闽广,李贽不顾办丧事,率领弟侄,日夜守城抗倭。三年守丧期满,到北京任国子监博士。没多久,祖父又去世,李贽在共城买几亩地,让妻子黄氏带三个女儿务农为生,只身回泉州料理丧事。三年后回去时,两个女儿已先后在灾荒中饿死。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贽携家眷回北京,补了礼部司务。五年后又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间,励精图治,革旧鼎新,反对封建伦理教条的“君子之治”和歧视、欺压少数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恶痛绝。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寻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 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鲠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 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必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 (1602),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说:“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莫须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藏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今墓地尚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9: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是明代杰出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①。<BR>??李贽生辰和出生地,&nbsp;据《卓吾论略》:“居士生大明嘉靖丁亥之岁,时维阳月,得全数焉。”即李贽生于1527年10月。《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却记载李贽生于嘉靖五年丙戍(1526)十月二十六日,但据乾隆《泉州府志》及李贽生前至交马经纶等人记载,李贽年七十六。《光绪乙亥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亦载“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由此可推论李贽当出生于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十月二十六日。今新编的《泉州市志》、《南安县志》均从其说。《卓吾论略》又云“居士生于泉,泉为温陵禅师福地也。居士谓吾温陵②人,当号温陵居士”。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三月十六日,李贽在狱中自刭。享年76岁。葬于河北通州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1953年10月迁至通州城北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今西海子公园)。&nbsp;<BR>??李贽是南安人。历史上多谓为泉州或晋江人,其实是错误的。这种说法为1974年以后陆续出土和发现的大量墓志铭、碑记、宗族谱志所证实。因而1986年始重编的《泉州市志》和1984年始重编的《南安县志》均明确记载李贽祖籍南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BR><CLK>??事物的发现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李贽<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1); id=clickeyekey1 onmouseover="kwE(event,1,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1)"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生活</NOBR>的年代距今400多年,时过境迁,史料大量湮没,加上李贽著述为明清朝廷所禁,或焚或毁。李贽又长期生活在外,本地留下史迹极其有限。故长期以来,李贽家世湮没难考,人们亦只好以其出生地泉州或晋江(明时泉州市区为晋江县辖地)为祖籍了。</CLK><BR>??一、碑刻的出土和谱志的发现<BR>??1974年,泉州文管会在市内李贽后人林福如等家中发现珍藏数百年的《清源林李宗谱草创》卷之三《历年表》、《清源林李宗谱》残页及李贽故居的地契一纸。《历年表》记自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下迄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nbsp;至1935年再补二条。书中按年记载林李宗族的生娶、科第、卒葬等事,但详老二房而略长房,可见泉州此一支脉系老二房所传。据《历年表》等发现,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于1974年写了一篇有关李贽家世的文章,&nbsp;发表在《文物》杂志上。推测出李贽的世系为:“一世林闾,二世林驽,三世林通衢,四世林易庵,五世林琛,六世林义方,七世林白斋,八世李贽。”这是泉州第一篇探讨李贽家世的文章,认为“李贽直系的上代是海外贸易大商人”。但随着碑刻等出土文物及家族谱志的不断出现,这一说法有误。陈泗东先生在1987年《纪念李贽诞辰四百六十周年》一文中作了自我纠正。<BR>??1974年9月,在泉州工作的南安榕桥胭脂巷人林昌如先生,发现泉州亦有叫“胭脂巷”的地名,与其家乡同名;又发现百源川池南畔民宅有“榕桥世第”匾额,与其家乡原住李姓竟有同源之巧合!于是开始着手调查探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其祖厝的门槛下发现《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铭中言及其先祖“历宋、元由光州迁闽之泉郡,已由泉郡支分南邑小郡。宗故赫赫,即二千石樾公,……载质(贽之误)公、奇材公……”等语。系万历已亥(1599)李氏后裔李民寄所撰。11~12月间,福建师大中文系陈树田主任、林海权教授同晋江地区李贽文物资料调查组陈泗东、林昌如等人先后两次到南安县城关公社榕桥三十都一带,进行广泛的深入调查,南安县文化馆、城关公社革委会和当地大队也派员参加,笔者斯时亦参与其中。经调查三堡、杏莲、下都、上都、西坪五村,先后发现了一批李贽宗亲族裔的墓志铭石刻。计有:①李贽的叔父《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nbsp;&nbsp;&nbsp;张氏合葬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文为李贽族兄林奇材所撰;②李贽的三世叔祖母、李广齐之妻《故李母黄氏墓志铭》一方,刊立于明宣德二年丁末(1427),文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清源庄谦所撰;③李贽远房族叔《明故乡饮宾善寿李莲塘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文亦为林奇材所撰;④李贽的远房堂弟《处士龙山李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七年已亥(1599),文为李贽族侄李民寄所撰;⑤李贽远房堂伯叔《明处士梅轩李公暨配淑婉孺人郑氏合葬墓志铭》一方,刊立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文亦为李民寄所撰;⑥李贽族人《皇明先考邑庠生明宝李公圹志》一方,刊立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文为其子李锡兑所撰;⑦李贽的远房族弟《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墓志铭》一方,刊立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文为刑部尚书苏茂相所撰;⑧《明陆凉州知州封奉政大夫觉石府君行状》一方,刊立于崇祯三年,文为其子李佺台所撰。<BR><CLK>??以上石刻墓志铭与行状,现存泉州文管会,对于研究李贽的身世及家族迁徙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据<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2); id=clickeyekey2 onmouseover="kwE(event,2,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2)"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考证</NOBR>,该墓志铭是李贽叔父李廷桂(字钟气,号章田)的,是李贽的族兄林奇材所写。这林奇材生于明武王正德十六年(1521),比李贽大六岁,是李贽族兄,嘉靖三十九年进士,曾任礼部祠祭司主事、尚宝司司丞、广西平乐府知府。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揭开了李贽与南安榕桥李氏的血缘关系,而且直接解释了李贽先祖的传世情况,澄清了以前的不实猜测和误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而有力地佐证李贽的祖籍在南安榕桥这一新的发现。(该碑石现存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馆)</CLK><BR>??随着李贽家世文物的不断出土,榕桥李氏宗族民间收藏的宗族谱志也不断发现。计有①《光绪己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1899年抄整)载有“李氏族谱序”、“族谱跋”、李贽族弟李志辉所写“武荣李氏族谱”、李贽祖伯李广齐所写“垂戒论”、李贽族兄林奇材所写“睦斋公圹志”,以及李贽族祖伯直斋、复斋等人的圹志、行状,“详世系谱”,祠堂联文祭仪,“清源林李同宗历代文物科第总录”,“李氏世系图”,“诉娘仔桥樟树禀单”等。然后从一世睦斋公(闾、字君和)派分林李载至二十二世,略长房而详二房。②《南安榕桥李氏族谱》(1986重修),内容与上册略同。而详于角落房柱分支谱。文中载有清光绪年间李氏族人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及其祭文。另外,还有散落在各角落房柱的分支谱志10余种。这些李氏宗谱中均载有“李氏字行”(自一世睦斋公君和起):君景广秉溥,维夫道克士,可子孙,公卿侯世德,&nbsp;丕承远垂芳,厚导声显曜,贤富应扬辉。<BR>??二、李贽远祖<BR>??以上资料的陆续发现,使李贽家世逐渐明朗。李贽的远祖,据《族谱源流》中的《李氏族谱序》(宣德十年乙卯李氏二十一世孙李广齐请翰林院编修萨琦书)曰:“泉之荣山李氏,其先有讳弘弼公为寿州参军,乔居于泉迄今已二十一世”。李广齐在其祖“第一世”(泉州)后载道:“公讳辅,字弘弼,唐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刺史若翁之仲子。乾符甲午年(唐僖宗元年,874年)任寿州参军。光启元年己已(885)秦宗权僭乱于蔡州,辅官与王氏来栖于闽之汀、漳。越明年,提众以归。因循,乃息旅于泉。是时,朝纲不振,群盗蜂起,而王氏又王闽,辅官乃解组弃介,遁而不显。尝囊琴拽策,游于诸山岩之间,逍遥吟咏,以乐其志。王氏累请,谢病不起,遂家于泉焉。”文中李广齐认为泉州李氏一世祖李辅官(字弘弼),从寿州(今安徽寿县)与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泉州。据查《泉州府志·人物·王潮》:王潮系河南光州固始人,881年寿州人王绪攻陷光州,王氏三兄弟往投,队伍入福建,连陷汀州、漳州等地。后其弟王审知为闽王。李广齐在《李氏世系图》注明泉州李氏派系一至十八世是:弘弼—武复—尹慎—勋元—阳朔—仕通—徽德—智叔—孟颛—克仁—志隆—伯殷—仲彧—孔雍—公佶&nbsp;&nbsp;—季谅—璟安—智平。“智平公生四子,长君怀,传新菅派;次君达,传湖头派;三君派传&nbsp;同安派;四君和,即我睦斋公也,而从此为一世祖焉”。<BR><!--nrend-->泉州李氏十九世孙讳闾字君和,号睦斋,始分泉州林李两大派支。关于为什么林李分宗及睦斋公的生卒年月、墓葬、子孙衍分情况,李贽族兄林奇材于万历十一年(1583)在《族谱源流》中的“睦斋公圹志”载曰:“睦斋公讳闾,姓林,字君和。生于元朝至和元年戊辰(1328)二月十一日吉时,卒于大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8)十二月初一日吉时。……葬在晋江县三十九都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祠边右畔……生二子:长讳驽,次讳端。驽生五子:长讳信,次讳仙保,三讳信生,四讳玉生,五讳福生。端生二子:长讳信与,次讳添与;因信与弗嗣,添与永乐二十年(1422)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时信生从焉。迨宣德(明宣宗年号,1425-1435)、天顺(明英宗年号,1457-1464)年间,玉生偕福生而入南安县,亦改从李;独信与仙保居住泉城,支属世仍林姓,而二姓并祖公云。因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于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今元朝解组而大明中兴,谁敢不念其祖而探其本哉。且元季海内鼎沸,巨族迁窜,靡定宇所,在兵燹谱牒鲜存。故公之先代苗裔未易稽核。”李贽族兄林奇材所记这段文字,清楚说明其先祖由李改姓林,后部分迁居南安又恢复李姓的史实。即其远祖由寿州入闽后定居泉州,传至于18世李衡(智平),娶妻“八泰孺人林氏”,传四子:君怀、君达、君派、君和。其中长子君怀传南安新营李氏,次子君达传安溪湖头李氏,三子君派传同安李氏,四子君和(睦斋)传泉州,为泉州林李宗一世祖。林君和生驽(景文)、端(景顺),驽生五子:信公(居斋)、仙保(通衢)、信生(允诚)、玉生、福生,端生二子:信与(广懋)、添与(广齐)。为什么自19世君和兄弟中:君和改为林姓,其余姓李、出现二姓并祖?林奇材认为是由于“元季兵饷费多,粮银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外妈之家,是以变名而入外妈之林姓”。刑部尚书苏茂相在其崇祯三年(1630)所撰《陆凉州知州奉政大夫觉石李公墓志铭》也说:“公讳应先……系出河南固始,唐剌史弘弼公始入泉。其后从外姓为林。”<BR>??永乐二十年(1422),添与(广齐)“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由于广齐的兄信与无嗣,其伯林驽之子信生(允诚)亦随同前往。在宣德(1426~1435)或天顺(1457~1464)年间,林驽之子玉生、福生亦定居南安榕桥三十都。林驽之子信生(李允诚),便是李贽的在榕桥的直系祖先(三世祖)。<BR>??这样,李贽一世祖林闾留在泉州的子孙,就只剩下林驽及其子信公(无嗣)、仙保一脉了。<BR>??三、李贽近祖<BR><CLK>??<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1); id=clickeyekey1 onmouseover="kwE(event,1,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1)"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我们</NOBR>说李贽祖籍南安榕桥,是因为李贽的近祖,即从李贽上溯五世,就开始从泉州移居南安榕桥胭脂巷。直至李贽的父亲李钟秀(号斋),才从榕桥携眷往泉的。虽期间亦有隔代居泉而姓林(如四世林乾学),但多数居南安姓李。</CLK><BR>??据《清源林李宗谱》载,李贽始祖林闾“常扬帆海外诸国。是时元纲解组,夷人据泉,干戈扰攘……公每散财以济之,活人者多。娶钱氏,浙江钱塘人,父兄仕泉,好修佛寺,构弥陀殿,塑金刚像于开元寺之西。”《陇西李氏族谱》载:闾长子林驽“壮年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十七年奉命发航西洋忽鲁漠斯(伊朗古代港口),等教不一,为事不谐,行年三十,遂从其教,受戒于清净寺教门,号顺天之民。就娶色目婢人归于家。”文中所载,林驽远航阿拉伯异域,由于信仰不同,生意上带来很大不便,加上年过三十,只好入乡随俗,信仰伊斯兰教,受戒于清净寺,娶当地穆斯林姑娘(蒲氏)。林驽携妻归国后,由于信仰的不同,生活习俗上有了很大变化,使深受儒、释(其母礼佛)影响的家庭为之震撼。其弟林端由于“不能革其兄之异习,乃退而自居城南”③。其弟“肇分林李之派,其隙亦开于此矣④。”嗣后即率儿子广齐出游南邑。其子广齐在《族谱源流·垂戒论》一文中对伯父行为予以痛斥,论曰:“今伯父为缙绅之裔,过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夷狄之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入夷狄,则夷狄之……恐后子孙袭其弊者,以特严戒之”。可见林李之分,始于二世,而信仰之异便是李广齐及允诚等相继前往南安榕桥,另辟新居处之缘故。<BR>??李贽二世祖林驽信奉伊斯兰教,并娶阿拉伯女人为妻,但林驽本人仍是汉族,信仰并不能改变其血统和民族属性。至于远隔六代之李贽,虽有不少外籍教士的朋友(如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但本人可说是儒道释“三教合一”,即使他信奉伊斯兰教,亦不能说是回族。且据《历年表》记载:“……二世长房东湖公生。娶吴氏,夷妣,庶妣并失记。”林驽一生娶了三个妻子,由于家谱失记,李贽先祖信生(允诚)究竟是谁生的,尚难定论。近些年来,有人单凭李贽先祖曾信仰回教,则断定李贽是回族,实在是没有根据的。<BR>??据《陇西李氏族谱》记载,李贽的二世祖林驽传五子:信公(居斋)、仙保(居安,号通衢)、信生(允诚)、玉生(廷贽)、福生(福全)。由于长子信公及四子玉生、五子福生均无嗣,依旧例在李贽胞叔《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中,三人则不具体载入,只载曰:“……景文公(即林驽)生五子,长曰居安公……次允诚公,则公高祖。”《荣山李氏族谱》也载道:“居斋(信公)弗祀,公(仙保)以一身承统绪,例得称长,”长承林姓,是故“散居泉城新车二桥传为长房林姓”。<BR>??李贽先祖李信生(允诚,二世)随堂兄李广齐迁居南安榕桥三十都一事,在李广齐修的《族谱源流·睦斋公圹志》载曰:“驽生五子:长讳信,次讳仙保,三讳信生,四讳玉生,五讳福生。……端生二子:长讳信与,次讳添与,因信与弗嗣,添与永乐二十年(1422)始籍南安县三十都姓李改名广齐时,信生从焉。迨宣德、天顺年间,玉生偕福生而入南安县,亦改从李。”据上文所言,李贽先祖信生(允诚)迁南安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的堂兄信与不传,有招来作伴以壮繁衍之意。宣德、天顺年间,信生的弟弟玉生、福生亦先后定居于南安榕桥。<BR>??据李贽族兄林奇材写的《明故处土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所载:“景文公(林驽)生五子,长曰居安公……次允诚公,则公高祖。允诚公生次子乾学公(长子曰乾,无嗣不载),为公曾祖。乾学公生端阳,为公祖,亦以正德末年(1506-1521),从李著姓焉。端阳公生宗洁公,号竹轩,娶董氏,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据《陇西李氏族谱》所载,李贽祖父李宗洁生四子:钟秀(白斋)、廷桂(章田)、钟英、钟美(钟英、钟美失传)。《清源林李宗谱·历年表·大事记》载:“是年(永乐壬寅1422)老二房三世祖叔广齐公移南安,改李姓始此。……又长房三世祖叔允诚从广齐公移居南安胭脂巷,并改李姓。”《历年表》又载:“初,公(指允诚)住教场头。其子乾学复姓林,孙端阳复改李,至今传为南安脂脂巷李派。”以上几条材料,已明确了李贽上溯八世以下世系是:一世林闾(字君和,号睦斋),二世林驽(字景文,号东湖),三世李信生(字允诚,始迁南安榕桥胭脂巷,改李姓),四世林乾学(又复林姓),五世李端阳(复改李姓),六世李宗洁(号竹轩),七世李钟秀(号白斋),八世林载贽(后复原姓,为李载贽)。<BR>??李贽父亲李白斋姓李是肯定的。泉州《燕支苏氏族谱·封君艾斋苏先生传》也说:“(公)尝禀受学于李白斋,公(李白斋)器之,字以女,是为李儒人,即世所称李卓吾之妹也。”而李贽原姓林,可见《清源林李宗谱·恩纶志》:“老长房李讳贽,原姓林,入泮学,册系林载贽,旋改李姓。避胜朝庙讳(明皇朱载垕),去载字。”李贽自己在《茶夹铭》中也说:“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据上所知,李贽祖先姓李,后入外妈林姓,迁南安榕桥又恢复李姓。故李贽原姓李,在泉州读书,又复林姓,不久又再恢复李姓。李贽所属一支确实存在着隔世复姓的情形,但基本上可以说是有原则的,即凡住榕桥者皆姓李,住泉州者皆随姓林。<BR><!--nrend-->李贽先祖李允诚于永乐壬寅二十年(1422)等随堂兄李广齐迁居南安榕桥三十都后,李广齐住上塘(今祥堂村)积厚山下,而李允诚居胭脂巷(今属三堡村)。李贽祖先在榕桥胭脂巷的<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1); id=clickeyekey1 onmouseover="kwE(event,1,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1)"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生活</NOBR>情况,1974年11月从李贽族裔李好(西坪村顶梧坝)家中找出的李贽叔父李廷桂(号章田)石刻墓志铭,可以清楚地了解。《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载曰:“……景顺公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籍南安邑,著姓曰李。……赠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钟秀公,以子姚安守载贽君贵。向未贵,隶郡诸生,寒肤嗛腹,公馈膳服劳,事之若父。逮犹子载贽振缨郎署,公又不藉以薰轑。友叔季钟英、钟美弟,如恐或伤。雁行四人,自少长洎娶,同室共炊,<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2); id=clickeyekey2 onmouseover="kwE(event,2,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2)"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家庭</NOBR>迄无间言。厥后食指蕃滋,&nbsp;庐舍湫阨&nbsp;。竹轩公(宗洁,李贽祖父)始命析(折)箸分居。公乃侨南邑小郡,赁庑贾贸,往往折阙。久乃悟本富为上,间诣章田村,相原隰坟衍可家,遂鬻地苦构,拟将世焉,因取章田竖号。佃上腴数十亩,身先荷锄,率佣仆力耒。累三时,输税绰而储蓄赢积,复能散薄息贷,岁札辄弃责,以是敦睦宗党。”李贽的族兄林奇材在李章田的墓志铭中,记载李章田家世、生产生活、妻室子女、卒葬等事,亦侧面反映李钟秀(李贽之父)一家情况。</CLK><BR>??据旧制:生存曰封,殁后曰赠。李贽贵居姚安知府,故其父李钟秀(白斋)“赠南京刑部郎中”。李贽出仕前,钟秀乃一“郡诸生”,子女众多且在念书,“寒肤嗛腹”,温饱难以维持,章田“馈膳服劳,事之若父”,尽力关照他们。同时还要关心钟英、钟美两个弟弟,兄弟四人亲密无间。到后来生活逐渐困迫,吃住都成了问题,于是李贽祖父只好“析(折)箸分居。”章田初时到“南邑小郡”(即南安县城,时在丰州)租店做点生意,经常折本。不久便到三十都胭脂巷买田置产,以章田为名。至今三堡村胭脂巷村口的数百亩洋田,人们仍习惯呼为“章田洋”,胭脂巷地名在《南安县志》亦称为章田。<BR>??由于李白斋为“郡诸生”,不会种地,便到泉州郡城设馆授徒,并生下李贽。李贽少时,一家“寒肤兼腹”,且生口又多。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说:“昔我外祖白斋公,诞男五而吾舅居长,诞女三而吾母居次。”一个穷教书匠要维持五男三女十余口之家,是非常困穷的。因而只得靠妻儿做些手工杂活和饲养牲畜帮补。明时李光缙《待赠李孺人传》一文中,便说到李贽二妹嫁给苏存淑为妻,“辨发服浣,旦绩缝夜洴澼洸,与诸臧获杂作,饲逐畜雏必亲之。”如此勤快,可见其出自贫困之家,惯于劳作。<BR>??由于少年李贽家境困窘,经常受到叔父李章田的接济关心,李贽亦经常回故乡榕桥胭脂巷。叔父章田“连蹇多娶”,配继侧室计六人,“晚诞儿息”,故对他有过继之意,十分疼爱。李贽少时在三堡胭脂巷读过书,帮叔父劳动,常到村后山上的白云寺看书。至今传今白云寺和畲后有其读书处。<BR>??由此可见,李贽小时候的生活是相当穷困的。他出身于一个“寒肤嗛腹”的穷塾师的家庭,而绝非从事航海事业的商人家庭。李贽的祖先,从三世李允诚至六世李宗洁,大多住在南安榕桥胭脂巷,在那里劳动生息。李贽少时在泉州读书姓林,后来改为李,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一点。<BR>??四、李贽的宗亲族裔<BR>??李贽的先祖林闾(一世),其派下子孙除了老长房林驽及其次子仙保(通衢)居郡城泉州,续传林姓外,其余均先后离开泉州而移居南安榕桥,改为李姓。榕桥原属南安三十都,今属柳城街道。从泉州迁入的李姓在榕桥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可分为两个支系:即广齐上塘李和允诚胭脂巷李。李广齐兄弟从郡城学前迁至南安三十都上塘;李允诚兄弟从郡城胭脂巷迁至南安三十都胭脂巷,允诚弟玉生、福生,可能是无嗣、失传,不见于碑刻谱志。<BR>??榕桥李姓自古至今仍是榕桥六个村(三堡、杏莲、上都、下都、祥堂、西坪)中的大姓,其余尚有吴、黄、林、王、陈等二十多个姓氏。早在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1424),榕桥李氏即在榕桥娘仔桥头修建李氏祠堂,供奉先祖牌位。因李贽是榕桥李氏的后裔,故逝世后神主也入祠堂,配享四时祭祠。该祠堂除恭奉李贽神位外,还悬挂表彰李贽功绩的匾额“乡贤名宦”、“举人”,柱刻楹联“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李氏子孙每值春冬二祭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在祠堂举行祭祀,且尊李贽晚年礼佛之事,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在《光绪已亥年学前李氏分刊族谱源流》中,载有“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诞辰祠中行礼祝文式,”文曰:“维光绪×年岁次×十月朔×越廿六日×,主祭孙某某直祭孙某某等,谨以清酌、蔬果、金楮之仪,奠告于明中宪大夫祖伯卓吾先生之灵曰:昔吾夫子删定之外,特修《春秋》。后世因之,遂多讨搜。汉推班马,五代称欧。三国陈寿,北朝魏修。唐宋以后,杂操纷投。下及元明,更多谬尤。惟公振刷,积岁校雠。遂成《藏书》,手眼高遒。前掩百代,后俟孰俦。某等忝列宗孙,值兹诞辰,恭具薄酌,祗荐蔬羞。望公下降,暂此停留。俾我宗孙,寡厥愆尤。尚飨。”<BR>??李氏宗祠厅柱还刻有“祖孙父子科第,兄弟叔侄连登”楹联。上联“祖孙父子”指李应先一李佺台一李元禄。明万历十三年(1585)出举人李应先,任云南陆凉州知州;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其子李佺台中进士,任南京光禄寺正卿;李佺台之子元禄又于顺治十三年中武举人,诰封怀远将军。下联“兄弟叔侄”指李贽与应先堂兄弟,李贽与李佺台堂叔侄。<BR>??《族谱源流》“诉娘仔桥樟树禀单”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南安榕桥娘仔桥“李氏祠堂”设有李贽等人的神位,祠堂旁的娘仔桥头有两棵樟树。时县衙以军工之需拟砍去两树,李氏后人以祠堂祀有李贽等乡贤,恐伤桥梁风水等为由据理力争,终于胜诉。说明早在清朝乾隆六年(1741),李贽即作为榕桥李氏先祖奉祀。后来,该祠堂年久失修被毁,迁建于上塘村,“文革”又被毁殆尽,夷为平地,1986年榕桥李氏在原地重建李氏家庙暨李贽纪念祠。<BR>??上塘李姓一支即李广齐兄弟传脉。李广齐之兄广懋(信与),据《睦斋公圹志》载曰:“信与无嗣。”而详谱却载曰:“直斋公长子讳信与,字广懋,娶郭氏,生子讳胜宗,至此弗传。”李广齐传四子“献官(遁斋)、珙官(端孝)、玠官(刚毅)、寿官(忠义)。献官无嗣,过继珙官之子简斋为子,传三甲派,即三堡下库崎一带。此处姓李一脉,已湮没近百年,有的迁往泉州,有的迁今西坪村坤寨。珙官传诚斋,诚斋生五子(长曰志辉),传杏田派及五、四、七、八甲,即今杏莲村前埔、下都村黄龙及西坪村梧坝一带。玠官传勉斋,勉斋生渐、派、深、泮、演五子,传东郭派,即三堡村拜埔山西南。历代《南安县志》均有“东郭”地名,现尚存“东郭宫”及附近之元代石桥“通郭桥”,其后代有说迁往安溪,但已湮没失考。寿官传辚官(朴斋),朴斋生澄、清二子,传上塘九甲派,即今祥堂村的上塘、树垵、庵后、尾窑、路乾一带。<BR>??胭脂巷李姓一支即李贽直系传脉。由郡城泉州胭脂巷(今尚存)迁南安榕桥龟山南麓,仍叫胭脂巷。李允诚(三世)之下,屡代单传,至六世宗洁,方传钟秀(白斋)、廷桂(章田)、钟英、钟美四子。长子钟秀(白斋),携妻徐氏,往郡城设馆授徒,生下李贽等五男三女⑤。除了长子李贽,以及嫁给苏存淑为妻的女儿(谥孝庄)以外,其余均不见有载。李贽一生不得志,颠沛流离,饱受妻离子夭之苦。21岁时娶晋江黄公朝之女为妻⑥,生下四男三女,唯长女(谥恭懿)长成,嫁晋江苏纯夫为妻,生子三:祖耳、宗耳、胤耳。李贽子桂儿,据传并非己出,乃其弟所予。桂儿娶妻成家后,不幸溺水而死。一连串的国忧家难,使李贽已是身心疲惫,欲哭无泪,唯避世向佛了其残生耳。<BR><!--nrend-->李贽的祖父母、父母合葬于泉州东岳山,墓志铭“文革”被毁难觅,墓圹经1976年泉州文管会派员清理,唯剩若干瓷片。李贽妻黄氏之墓在今晋江张园,紫帽山脚下的一片龙眼树园中。<BR>??李宗洁二子廷桂(章田),在胭脂巷村经营章田洋,辛勤劳作,成了附近有名的富户。倭祸被虏复出之后,“公犹不忘艰危,绨衣革革沓&nbsp;,室绝游惰冗食,厉俭啬,以致丰阜。所贳贷存活,惠施于宗党者弥广⑦。”李章田先后娶六个妻子,晚年才生载华、载盛二子。宗洁三子钟英、四子钟美之后代及章田孙辈皆不见谱志。其后人除了居住胭脂巷外,还有不少散居畲后、坑头、砖仔埕附近一带。后来胭脂巷逐渐为林姓所居,李氏后人有的迁往泉州,有的入赘他姓,有的迁往上塘李派。如献出《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石刻的李火,便是胭脂巷李派的后人,其父李兆四十代年才从三堡畲后迁至西坪顶梧坝承祧。目前,南安榕桥三堡村(包括胭脂巷、东郭、下库崎、后厝等)已不再有李姓后人。李章田的“古大厝”遗址在今三堡小学前,其墓葬在今三堡小学与诊所交界处,解放前曾被盗挖过。畲后、白云寺传说是李贽少年的读书处,胭脂巷门口一马平川的洋田,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章田洋”。李贽12岁时所写《老农老圃论》便是他当年在胭脂巷叔父家中生活和劳动中的感受。当地老年人说起胭脂巷李派和李贽,大家便滔滔不绝,仿佛很多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仍是历历在目。<BR>??李贽的三世祖伯林仙保一脉传衍于泉州,今尚有后人。泉州今有“榕桥世第”,即榕桥李姓后裔,但仍姓李,不从林姓了。<BR><CLK>??综上考略,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祖籍南安榕桥。他的祖辈们曾在那里艰辛劳作,蕃衍生息,哺育了李贽、李应先、李佺台、李元禄等乡贤名宦,为开发南安榕桥做出了贡献。而李贽等人也是南安的骄傲,其功勋<NOBR oncontextmenu="return false;" onmousemove=kwM(1); id=clickeyekey1 onmouseover="kwE(event,1, this);" style="COLOR: #6600ff; BORDER-BOTTOM: #6600ff 1px dotte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onclick="return kwC(event,1)" onmouseout=kwL(event,this) target="_blank">业绩</NOBR>永远载入《南安县志》,记在南安人民的心中,成为不朽的篇章!</CLK><BR><BR>??注释:<BR>??①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列李贽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BR>??②明时泉州属晋江县辖地。别称温陵、桐城、鲤城。<BR>??③见《陇西李氏族谱》光绪抄本。<BR>??④见泉州《清源林李宗谱老长房二世祖湖林公传》。<BR>??⑤见苏懋祺《祭卓吾母舅文》。<BR>??⑥见庄国桢所书《诰封宜人黄氏墓表》。<BR>??⑦见林奇材《明故处士章田李公暨配丁氏、媵张氏合葬志铭》。<BR>??*文中括号均为作者自注。 </P>
<P>&nbsp;</P>
<P>文 /&nbsp;<A href="http://my.hongxiu.com/010/96448/"><!--zz--><FONT color=#0000ff>金匀</FONT></A><U><A href="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4-8-30/444951.shtml">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4-8-30/444951.shtml</A></U><!--nrend--></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5 06:23 , Processed in 0.06577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