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517|回复: 2

妙手接生五万婴儿的白衣天使林巧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3 23: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巧稚(1901-1980年)8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妇产科医生
业绩:中国妇产科医生。创建北京妇产科医院,一双手把五万多婴儿接到人间。主编了《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和《家庭卫生顾问》,其中《家庭育儿百科全书》1980年创造了中国图书发行量的最高记录。撰写了5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妇科肿瘤》。
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美,喜欢穿旗袍,喜欢鲜花,喜欢孩子,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孩提时常在野外玩耍,采撷鲜花野草编织花环,炼就了一双灵巧的手。喜欢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嗓子明亮圆润,喜欢唱歌。
益寿格言:我是一分钟也闲不住的,停下来,我便会感到孤独寂寞。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养生食物:螃蟹、烤白薯、老玉米和闽南风味小吃:槟榔芋、杏仁馅饼和糯米粽子。

要到海的那边去看看

林巧稚祖居厦门市郊湖滨村,父亲林良英曾随祖父到新加坡,在教会学校读过书,英文功底很深,口译、笔译都不错。他办事勤恳,待人厚道。母亲何晋是位农家姑娘,虽没读过书,却有农村陶冶出来的纯朴、善良、节俭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结婚没过几年就生了大女儿款稚、二女儿预稚和儿子振明。1901年小女儿林巧稚出生了,这时她们家已经搬到了与厦门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居住。
慢慢的小巧稚会走路了,她长得乖巧秀气,聪明伶俐,全家人都喜欢她。在海边玩耍时她常问:"海有多深?""海底下有人住吗?""海有边吗?"等等,等等。这些问题当然难不住走南闯北的父亲,父亲耐心地给她讲述海底神奇的世界:有鱼虾、螃蟹、海狮、海豹、鲸鱼,也有各种美丽的贝壳与海藻……她幼小的心灵随着父亲的讲解,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特别是父亲讲海的那边还有英国、美国、欧洲、非洲,住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时,在她幼小心灵里就埋下了要到海那边去看看的种子。这样的散步,对她的身体发育也有极大的好处,阳光、海风、大自然给她新鲜的营养。特别是一层层的海浪冲上岸来,溅到林巧稚的小腿上,小姑娘便提着裙子,笑嘻嘻地撒开那大脚片子,追逐着一起一伏的浪花,这是最好的体育运动了。
就在这一年,灾难降临到林家,母亲竟患了不治之症,5岁的林巧稚怎么也弄不明白,40多岁的妈妈为什么一闭眼就死了?直到长大之后,听嫂子说是阴道出血所致。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可怕的子宫癌。母亲的死,在林巧稚的心里不仅埋下了深深的悲痛,也埋下了宏伟的志愿:长大以后,要为天下善良的母亲们治病,要为多灾多难的女人治病!
"我为有你这样一个学生而骄傲"
母亲的死给父亲极大的打击。由于过度的哀伤,不久父亲也病倒了。在外地读书的大哥振明本来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为了家庭的生活,他毅然抛弃了学业,回家来照顾父亲和年幼的妹妹他利用自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了个汽水店。那些从港口过来去日光岩公园的游客,必须经过她家门前。汽水店虽小,竟然养活了一家人。还有了钱给父亲治病,使父亲的身体慢慢地康复起来。
大哥虽然比巧稚大十三四岁,但兄妹感情非常好,常带她到各个坡顶上玩,采花呀,编筐呀,抓蜻蜒呀,捕蝴蝶呀,林巧稚在不知不觉的游玩中锻炼了身体。常言道:"中气足,嗓子好"林巧稚的嗓子像银笛似的清亮,喜欢唱歌,走路的时候,蹦蹦跳跳,曲不离口,大家都叫她"哆来咪",父亲和大哥还亲昵地称她为"丽咪"。林巧稚在教会开办的幼稚园上了两年,到了8岁,父亲的病完全好了,大哥也结了婚,嫂子又非常贤惠,林家完全摆脱了困境,于是父亲决定送她到小学堂读书。
鼓浪屿的东部,升旗山下,有一个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是位英国人,叫玛丽·佳林。1914年,林巧稚从小学毕业进入这个学校的初中部,林巧稚对这位女校长非常敬佩,玛丽·佳林小姐,年纪不过二十五、六岁,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的未婚夫阵亡,她决定终身不嫁。只身来到中国执教。她是基督教徒,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帝第一,他人第二,最后才是你自己。"她工作中一丝不苟,从严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把学校办得井井有条,受到人们的格外尊敬。林巧稚从她身上看到了父亲经常教育自已,希望自己成为自强、自立的女人的榜样。玛丽·佳林也很喜欢林巧稚,这是因为林巧稚的英语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在班里出类拔萃,加上清脆的声音,使这位异乡的玛丽·佳林小姐十分欣赏,她常与林巧稚交谈,并把英国的原版文学名著《雾都孤儿》、《鲁宾逊漂流记》等书借给她看,林巧稚爱不释手,每每读到深夜,这习惯一直保留到老年。女校长还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弹琴,带领学生排文艺节目。林巧稚由于对音乐的特殊悟性,很快便学会了弹琴,每次文艺演出,她都扮演重要角色,参加这些活动对她身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唱歌弹琴可以自我娱乐,增强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陶冶了情操,这对于她的健康长寿都是不可少的因素。
转眼间18岁的林巧稚就要毕业了,在女校长的帮助下她在校边读书边工作,一年之后,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了。玛丽·佳林主动提出让她留校任教。1921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玛丽·佳林遇到了从伦敦来中国的英国人麦克斯威尔博士。博士是来协和医院工作的。博士告诉她,北京协和医学院要招第六届学生,希望她推荐高才生去应试,玛丽·佳林第一个就想到林巧稚。她的推荐和林巧稚的志愿不谋而和。林巧稚自从知道母亲中年丧命的原因以后,心里就盟生过做医生的念头。同时,父亲也经常对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林巧稚满怀希望来到上海参加考试。考试的那几天上海热得出奇,空气又闷又热,坐在考场里,就像进了蒸笼,衣服全被汗水沁透了,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喊头痛,有的竟然呕吐而支持不住了。林巧稚好不容易熬过了两天,第三天考英语,这是她的强项,她铆足了劲想利用最后的机会多拿一点分。这一天更是热中之热,桌子呀,椅子呀,都像被火烤过一样。林巧稚拿到卷子一看,上面的题都会做,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人也不觉得那么热了,她不慌不忙的拿出笔,快速地答起题来。
"密斯林!请你出来一下,有件事情请你帮帮忙。"突然监考的美国老师把她叫出了考场。原来,因为天气太热,和她一起来考试的余群英中暑晕倒了,可是监考老师都是男的,不好处理,才请林巧稚来帮忙。经过抢救,余群英苏醒过来。等林巧稚将同伴安顿好再回考场时,考试时间已经结束,她无可奈何地将未答完的卷子交了上去。回家以后,她心情一直不好。父亲详细问过女儿后,便说:"你做得对!这说明你有一颗善良的心灵。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未卜的;你只要按照良心的指示,朝着善良的境界走去,你便已经得到了成功的酬劳,你已经得到了你所要寻找的一切。"林巧稚感动地拉着父亲的手,顿时感到温暖宽慰。这天下午,校工突然跑来说,校长有事找她,让她马上去学校。到学校后,女校长把北京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交给她。林巧稚激动得热泪盈眶,玛丽·佳林激动地拉着林巧稚的手说:"祝贺你正式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我真为你高兴。不,也为我自己高兴,我为有你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而高兴!"
文海奖学金的获得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三年预科,五年本科的八年制教育,仅这一条,就会把没有耐力和意志不坚定的人拒之门外。学校实行严格的淘汰制,75分为及格,一门不及格就留级,两门不及格就开除,绝没有商量的余地,也不允许补考。林巧稚这一届学生共25人,她是从400人中筛选出来的。林巧稚没有学过物理,化学等课程,加上数学底子薄,她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赶得上。幸运的是她有良好的英文底子,因为在协和的一切课程都是用英语教授的,这为她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添了信心。为了争得更多学习时间以弥补知识的不足,林巧稚寒暑假都不回家。虽然她很思念自己的家乡,但她必须做出最大的牺牲,才能摆脱困境。有时候读书连吃饭都忘了,等想起吃饭的时候,却早已过了学校食堂开饭的时间,只好到校门口买一块白薯凑合过去。想不到,这么几年下来,她竟养成了吃烤白薯的习惯。虽然吃烤白薯表面看来艰苦一些,但却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白薯,被人誉为"长寿食物"。《本草纲目》说它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阳"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用。"现代医学对薯类评价很高,认为它有抗癌、减肥、降胆固醇等作用。对人体健康长寿是有益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预科很快过去了,入学的25名同学,升入本科的只有19人,而其中女生只有两人。不幸的是,其间父亲病逝了。哥哥为了让妹妹能够安心读书,就没有告诉她,并承担起沉重的生活担子。他让自己的儿子嘉通停了学,打发到新加坡去当学徒工。一年之后林巧稚才知道父亲病故的消息。暑假回到家中,她来到父亲的坟前祭奠。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整整一个假期她几乎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她常常到父亲曾经领她散步的地方,看着那蔚蓝的大海和那被风吹雨打、浪击而永远屹立的礁石,她又想起父亲的话:"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念书,学好本领,你一定会像海燕那样,飞得很高,很高!"她一下子觉得胸襟开阔了,悲痛化解了,为了纪念父亲,她要振作起来,一定要把书读好,要飞得更高更高。
八年的大学生活,漫长而又短暂。1929年6月20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林巧稚头戴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站到了协和医学院小礼堂的讲坛上,接受校长顾临博士颁发的毕业证书。当时得到这个殊荣的还有其他15位同学。校长顾临博士还宣布林巧稚在校学习成绩优秀,获得本届文海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是协和医学院的最高荣誉奖,每年评定一次,每次评选一人,该奖是授予毕业生中考试成绩累计分数最高者。在已获奖的6人中,林巧稚是惟一的女性。
1929年的夏天,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国女大夫,走进了协和医院妇产科病房,人们不由地一阵惊愕,在这座闻名遐迩的医院里,中国大夫本来就不多,而中国女大夫就更寥若晨星了!林巧稚来到院长秘书福开森小姐那里签约。福开森小姐将一份合同书递给了林巧稚。林巧稚接过合同书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兹聘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助理医师,聘任期限一年。月薪50元。在聘任期限内不能结婚。如果违约,有结婚、怀孕、生育等事发生,聘约便自动解除。"这意味着做女人就别做医生,做医生就别做女人。"我同意!"林巧稚斩钉截铁地回答,使福开森小姐惊呆了。她好半天才恢复常态,说:"你同意了?我佩服你,迷斯林!你有高尚的献身精神。"
林巧稚把留在协和医院工作的事告诉了哥哥、嫂子,并把400元文海奖金汇给了家里。哥哥嫂子自然都很高兴,但也为她签订的那份合同担忧,他们写信嘱咐她,等聘约期满,无论如何也不能签第二次了。嫂子还在信里提醒她:"你年纪不小了,要留个心眼,千万莫把自己的青春耽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23: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中国大夫"四个大字撞击她的心灵


林巧稚来到妇产科工作,给妇产科增添了新的气象。在一般科室里,病人总是愿意把病历送到年纪大点的医生那里,因为病人相信经验丰富的老大夫,经验对医生来说是最有珍贵价值的。而在妇产科,病人们总是愿意把病历送到年纪很轻的林巧稚手里,原因很简单,她是个女人,是一个说着同样语言的中国女人。过去常出现这种情形,来看病的妇女,没等男大夫问过几个问题,脸便红了起来,等到让她们把衣服脱了上床去检查时,竟是死也不肯。碰到这种情形,别说一般的男大夫,就是医术高超的麦克斯威尔主任也毫无办法。面对病人的信任林巧稚的心里热乎乎的,她把这些病人当成自己的姐妹。

一年之后,再继续签聘约的时候,自然大家都希望她能留下来,然而却遭到她哥哥嫂嫂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她们对条约上剥夺结婚的条件表示愤怒,为此,哥哥还专程去厦门医院给妹妹联系工作。结果林巧稚给哥哥嫂嫂写了这样一封信,大意是说:"我不能离开协和,因为这里是我国医学的奥林匹斯山!为了事业,为了做到父亲在世时一再教导我,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我不怕拖延婚事,决心继续留在这里。"

一个深冬的傍晚,该林巧稚值夜班。她刚进值班室,外面便飘起了雪花,一阵紧似一阵的寒风把夜幕吹落下来,天和地都浑然融为一体。电话铃响了,原来急诊室来了个病人,子宫流血不止,电话催她赶快去抢救。林巧稚赶到抢救室,见病人的脸色像纸一样的苍白,她虽然采取了紧急的止血措施,然而不久,血又止不住地流出来,惟一的抢救办法就是手术治疗。按协和医院的规定,林巧稚当时是不能做手术的。事实上,作为助理医师的她,还真的没有做过手术。她打电话请主任麦克斯威尔,由于气候恶劣,加之这天又是圣诞节,麦克斯威尔当然不耐烦,告诉她手术推到明天再做。经过林巧稚再三请求,麦克斯威尔竟下了一道想不到的命令:"如果还来得及,就由你来做手术吧。用我的命令,让住院总值班室给你找个助手。""我能做这样大的手术吗?万一发生意外,后果……"她想。就在这个时候,病人的丈夫和婆婆含着眼泪向她请求:"大夫,你救救她吧!你是我们的中国大夫啊!""中国大夫"这四个大字的千钧之力,撞击着她的心。林巧稚对自己说:"阿巧,你能眼看着自己的同胞姐妹在自己的面前死去吗?"

手术室里,空气都凝固了。护士一个个都悬着心,相反林巧稚却不紧张了。无影灯下,她冷静地动着刀剪,她那一双灵巧的手,这时发挥得如此自如。不论是剥离、切除还是缝合,都做得是那样利索。当手术做完以后,周围发出了一片赞许声。第二天,当麦克斯威尔主任来查病房的时候,林巧稚忐忑不安地向主任汇报了手术情况,主任一遍又一遍地翻看手术日志,最后用力地握着林巧稚的手,高兴地说:"祝贺你!第一次手术做得很出色。走吧。让我们到病房,看看你的病人吧!"自此以后,麦克斯威尔在工作上对林巧稚更加信任,他亲自做的几次重大手术,都指名要林大夫做他的助手。没过几天,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夫人住进了协和医院,预产期过了一个星期,妇产科主动提出要做剖腹产手术。张夫人对林巧稚说:"咱们做女人的,生儿育女,受尽苦难,天生是难免的。我只担心肚子里的小东西。"手术那天,麦克斯威尔主任亲自主刀,林巧稚做他的第一助手。不想麦克斯威尔根据产妇临产前出现的种种迹象,决定不进行剖腹产手术,让产妇自娩。在医生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出生入死的磨难,张太太终于把婴儿生了下来。由于她有生理性盆腔狭窄的毛病,胎盘没有随着胎儿坠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够尽快将胎盘取出,将会导致产妇的死亡,这使麦克斯威尔主任有些为难了。因为让他那只大手伸到子宫里,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站在一旁的林巧稚也非常着急,虽然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胎盘滞留的情况,她还是果断的提出请求:"主任,让我来试试吧。"经同意后,她那一只纤细的手伸进了产妇的子宫,很快地将胎盘摘取出来。张夫人母子得救了。麦克斯威尔主任喜得嘴都合不上了,当场连声称赞说;"好,好,好!"

林巧稚几次手术的成功,加上麦克斯威尔在外面的宣传,很快全院都知道了。林巧稚能做到这点,是因为病人的危机和医生的神圣天职占据了她的整个心灵。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她想着的是给病人看好病,什么婚姻啊,报酬啊,凡是私人的事,她都抛到了脑后,这种净化的心灵,使她生活得非常平静,而对事业的追求又使她浑身充满了活力。为了保证手术时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和一双灵巧的手,她早上坚持跑步或做体操,闲暇之时穿针引线,缝制荷包。一天工作下来是很累的,而她自有调节的办法,每晚睡觉之前,读一读英文版的小说,使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和休息,于是就很快进入了梦乡。这些都是她健康长寿的原因吧。


经她的手填写了8887份病历


林巧稚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提前3个月由助理住院医师晋升为正式住院医师。一般人要经过四、五年的奋斗历程才能达到,而她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到了第三年,她的论文《小儿宫内呼吸》发表后,在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麦克斯威尔趁机将她推荐给这方面的专家--布朗博士,于是,院方决定让林巧稚去英国进修9个月。

1932年8月6日,林巧稚登上去英国的客轮,开始了她留学生涯。她满怀憧憬,由香港出发,经新加坡、苏黎士到达了伦敦。在英国皇家医学院见到了布朗博士。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热情地接待了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难点和如何取得突破的经验都告诉了她。博士当时还在进行着许多项目的科学试验,但是他仍然抽出许多时间与林巧稚探讨小儿宫内呼吸问题,指导她进行科学试验,收集有关资料,撰写更有深度的学术论文。经过半年的努力,林巧稚的学术论文终于写成了,见解独到,观点新颖,内容充实,受到英国医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的好评。布朗博士对她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在英国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林巧稚宣读了她的论文,从此,林巧稚便在国际医学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林巧稚回国之后,工作更忙了,为姐妹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引产接生,除此,她还要在妇产科学系和助产士学校里兼课,带领和指导学生实习。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有许多人,包括政界一些大人物的夫人都指名让林巧稚给她们看病。林巧稚在协和任职的八年,不光在临床方面有卓著的成绩,而且对妇产科方面的一些课题的研究也有显著的成果,发表了《新生儿自发性气肿》、《妊娠妇女阴道醇母样霉菌》等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因此由讲师提升为副教授,她是副教授中最年轻的。这时,抗日战争打响了,祖国的大地在颤抖,在燃烧。一天,麦克斯威尔对林巧稚说:"我要回国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我早已看出,你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医生,一定会对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为了理想,你也应该离开这里,到我们英国去,离开这个可怕战争的旋涡!"林巧稚坚定地回答:"不,不,我那里也不去!这是我的祖国!"

这个时候,林巧稚已经26岁了,这是科学事业最出成果的年华,科学宫殿的大门已经为她敞开,只要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她多么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攻克自己的专业。麦克斯威尔的邀请可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她不能接受。祖国在受难,人民在流血,她怎么能够此时离开祖国到国外去给外国人治病呢?1939年,林巧稚被医院派往美国参观访问的时候,艾蒂博士也邀请她留在美国,她也婉言谢绝了:"战争我不害怕,既然我的同胞都在战争的硝烟里生活,我也应该到那里去。"

巧稚回国了,战争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一个寒冬的晚上,日本军队开进了协和医院,把正在给病人看病的医生护士全部赶走。协和的医生流离失散了。林巧稚为了给苦难的姊妹们多看一些病,免去几分之苦,便在东单附近找了几间房子开了个小小的私人诊所。她的侄女懿铿夫妇都是她的得力助手。懿铿的丈夫也是获得文海奖的协和医学院高才生。毕业后留在小儿科工作。靠着林巧稚的名声,这小小的诊所一开业便挤满了患者。她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治好了数以千万计的病人。她所接生的孩子,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恩,便把自己的名字起为念林、敬林,仰林、怀林……是她使他们获得生命权利的第一个恩人。

为了给更多贫苦的人治病,林巧稚决定将门诊费降低到三角,而当时北平几家妇产科诊所一般门诊费都在五角以上。个别高的还有两元的。到林巧稚这里来看病的人很多,请出诊的人络绎不绝。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她总是有求必应。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那滴水成冰的寒夜,一个拎着药箱、身单力薄的女子,到那些漆黑、脏乱、偏僻的小胡同去出诊,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她时常记着父亲对她说的那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她对那些在日寇统治下痛苦挣扎的父老乡亲倾注了一腔热血和一片爱心。

一个深秋的夜晚,乌云密布,天边传来阵阵雷声。林巧稚刚刚睡下,只见一个大闪电把院中照得通亮。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敲门:"林大夫,你睡了吗?门外有人急诊。"林巧稚赶紧穿上衣服,来人忙迎过来,哀求说:"林大夫,请您行行好,家里有人难产,怕是过不去了。"林巧稚一听是难产,便毫不犹豫地拎起药箱,拿起雨伞往外走。

在一个偏僻矮矮的土房前,产妇的公婆站在雨中焦急地等待着。她们一见林巧稚便说:"菩萨来了!谢天谢地,我儿媳妇有救了。"林巧稚顾不得答话,进屋就给产妇检查。原来产妇的盆腔生理性狭窄,加上胎位横斜,情况非常危险。产妇含着眼泪对林巧稚说:"大夫,我怕是不行了,你就让我去吧!只求你多发慈悲,保住这家的一条根吧!"林巧稚听后,心中一酸,女性的善良与母爱都凝聚在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林巧稚聚精会神地帮助产妇托正了胎位,接着又用一双灵巧的手为她助产,就这样紧张地过了半个多小时,这家人都已屏住了呼吸,好似做好了迎侯死神到来的准备。突然,一阵悦耳的婴啼,唤醒了屋里所有的人。当大家高兴地观看婴儿时,林大夫却瘫软无力地坐在炕边。婆婆对儿子说: "你还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赶快过来给林大夫磕个头!"

风雨停了,天边抹上了一层鱼肚色,林巧稚该回去了,这时,一家人变得非常尴尬,欲言又止。心地善良的林巧稚看出了他们的心事,摆了摆手说:"费用就全免了吧!"说着,又拿出几张钞票递送过去:"你们家里困难,这些钱就给产妇补养吧!"

从1942年4月开业时起,到1948年5月协和医院恢复,在漫漫的六年时间里,在这个小小的诊所里,经林巧稚用纤秀的字迹填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23: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从禁锢自已的贝壳中走了出来


1945年8月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协和医院再度恢复,林巧稚重返协和医院并被提任为妇产科学系教授和妇产科主任。

一天,病房来了一位高贵的夫人--北京行辕主任傅作义将军的太太,这位傅太太,高贵大方,没有一般贵夫人盛气凌人的毛病。在短短几天的接触里,林巧稚便能和她谈知心话了。当时,形势不稳,北平城里人心浮动。这天,傅夫人问林巧稚日后作何打算,林巧稚没有回答,傅夫人推心置腹地对她说:"我在南方有几位很有势力和地位的朋友,如果你想去南方,我可以给她们写信,让她们出面给你筹办一所妇产科医院。"林巧稚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到了1948年底,北平城里乱得开了锅。傅夫人又约林巧稚一同去南京,但她都婉言谢绝了。

1949年,北平的春天格外艳丽,时局的变化,那样迅速,那样神奇。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古都北平一枪未放就解放了,不仅曾经张罗的傅夫人没有离开北平,就连她的丈夫傅作义将军也没有离开北平,北平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在协和医院,医生们照样看着病,护士照样打针拿药,似乎外面的变化与她们毫无关系。美国人临走时说过这样的话:"共产党能开进北平,却开不进协和医院!"林巧稚每天照常穿着白大褂到门诊给病人看病,到病房查房,好像一切都有没有发生一样,她竭力把自己的意念封闭起来,对外面的政治风云绝不染指,不愿意把自己卷进政治的漩涡,只求洁身自好。因此,当全国妇女联合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委会派人把代表证给她送去,请她参加大会,北京市委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去参观土地改革时,她都以医院工作太忙婉言谢绝,甚至在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她收到一张请柬邀她登天安门城楼参加盛典她也没有出席,照常给病人看病,只是将那张大红请柬珍藏起来。但是,不管她如何禁锢自己不与社会接近,而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总是还要闯进林巧稚的生活里来。现在到协和医院来看病的人群中,那些穿着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和娇小姐已经被一些穿着灰军服和干部服的同志所代替了。这些人态度和蔼诚恳,举止端庄文雅,与过去那些太太小姐的骄矜蛮横形成明显对比。慢慢地她开始注意起身边的变化来,终于从自己禁锢的贝壳中走了出来。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了,在1200多位代表中间,有一位身穿乌绒底散落着金丝菊旗袍的女人,她鬓角斑白,容光焕发,在鼓掌和欢笑时,是那样的明朗爽快,她就是林巧稚大夫。在这次会议前后,她又被选为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执行委员。她还在大会上发了言,讲的是妇女儿童健康的事情,并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希望对厂矿企业的妇女每年进行定期普遍体检。人大闭幕之后,她率先带领妇产科医生,到东郊国棉一厂给女工做体检。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高贵的医情。

在行医的过程中,林巧稚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例,这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更要有高贵的医情。

林巧稚曾收到一封来自塞北包头寄来的信,写信的人叫焦海棠,是一个机械厂的会计。她生过4个孩子,不知为什么,每次孩子出生不久,就会全身发黄而死去。现在她第5次怀孕了,害怕厄运重演,希望林大夫拯救她没有出生的孩子和她的全家。

林巧稚看过信后,难过得透不过气来,她知道那是可怕的新生儿溶血症,是因为父母的血型不合而引起的。从当时的国内文献看,只有死亡的记录,没有治疗的办法。不得已,她写信告知患者不必来京,信寄出后,她饭吃不下,觉睡不稳,良知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她的心灵。她把自己深锁在图书馆里,一头钻进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献资料中,决心在绝路之中寻觅一条生路……终于她在一本杂志上见到了这样一条资料:某个国家有过脐带换血成功的一例。她立即找来助手们商量。大家认为即使进行这例手术,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就在这个时候,焦海棠又来信,表示希望进行脐带换血手术。按照预产期婴儿降生了,白白胖胖,是个男婴,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没过3个小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婴儿肢体开始发黄,白嫩的小脸被死亡的颜色所笼罩,黄疸色素已遍布全身,生命危在旦夕。林巧稚临危不乱,她像一个作战总指挥下达命令:"手术马上开始!"早已准备好的医护人员将400毫升的新鲜血液输入婴儿体内,渐渐地,孩子的黄疸退去了,一切恢复了正常。溶血病攻克了,新生儿获得了新生。

一个月后,母亲抱着儿子高高兴兴地返回了蒙古草原,父母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协和"。两年之后,母亲又给他生了个小妹妹,也是经过林巧稚用同样方法挽救过来的,起名叫"协燕",他们兄妹就像草原红花一样茁壮成长。

还有一个叫董莉的患者,在子宫口发现有一块乳突状病变。她痛苦极了,婚后6年没有怀孕,丈夫倒没说什么,只是封建思想浓厚的公婆接受不了,常常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使她受了很大的刺激,竟吞鸦片自杀,如果不是丈夫发现得早就没命了。后来她发现自己身上有了一些微妙变化,小两口便来医院检查。董莉双眼红肿地对林巧稚说:"林大夫,你说我的命怎么这样不济呀?难道人生只给我痛苦和眼泪?连一条求生的小路都不给我吗?"林巧稚一边开导她,一边给她做了病理切片化验。在各科专家会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类病变细胞的增殖速度很快,手术宜早不宜迟,切得越干净越好,等到癌细胞一转移,想做手术也来不及了。最后,林巧稚说:"对于这位病人,我完全同意诸位的意见,及早手术切除子宫。不过我又想,一个女人如果失去了子宫,她的生活将是怎样呢?我们解除了她生理上的痛苦,却增加了她心理上的痛苦,那么我们的开刀与缝合,我们的辛苦劳作又有什么价值呢?"这显然是一个既属于医学又远远超出医学范畴的问题。美国专家麦克斯大夫极为不满地说:"医学讲的是科学!医生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去回答科学范围以外的其他问题。"说完起身离开了会场。会场顿时乱了。林巧稚的老同学钟慧澜好心地对她说:"巧稚,同情归同情,科学归科学,感情代替不了手术刀!"会上最后通过的是子宫完全切除的方案。林巧稚为此坐立不安,她当然尊重科学,但她又不想一刀下去结束一个女人生育的权力。

晚上,林巧稚躺在床上翻看英文原文小说,但怎么看也看不进去,睡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想的是病人。她在想一个既能够保住大人又能够保住孩子的方案。为了及时了解病情的发展,她要求董莉每两周检查一次。经过几个月的观察,病人腹中的胎儿一天天地长大了,林巧稚决定给她做剖腹产。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当林巧稚用灵巧的手接出婴儿时,那婴儿的哭声使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傍晚,董莉的丈夫赶到婴儿室,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并为儿子起名为"念林"。后来,董莉的瘤子不但没有发展,而且又生了三个孩子。

不久,国务院批准建一座妇产科医院,林巧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从医院的选址--故宫东侧的骑河楼到医院里的陈设和布局,完全是按林巧稚的要求设计的。病房、药房、治疗室、手术室都有自己的特殊风格。这一系列巧妙的设计,没有一颗熟谙和体贴产妇的心是绝想不到的。1959年6月6日,妇产科医院落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卫生部部长李德全都赶来祝贺。何香凝老人亲手为医院题写了院名"北京妇产科医院",林巧稚被推荐为该院名誉院长。就在这一年,林巧稚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我存在的价值就是治病救人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一晃到了1980年。这一年林巧稚刚好80岁。有人给她统计过,在近半个世纪的年轮里,她用一双纤细的手,把几万个婴儿接到人世间来,这是多么大的奇迹啊。无怪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等人曾专门写诗称赞她这双手:"孩提千万经匠手","妙手接生五万婴"。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不幸的事发生了,刚参加完国防大学妇联大会的林巧稚,突然病到了。本来她在1978年出访北欧回国时,就病倒在英国剑桥,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她自己觉得精力又恢复过来,就急着出院投身到工作中了。她编书看稿,会诊疑难病症,接见来访客人,出席各种会议。她一直关心着妇女儿童的健康事业,躺在病床上还为新创刊的《生殖与避孕》杂志写创刊词,逐字逐句地审阅由她主编的《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和《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登上了1980年全国十大畅销书榜首,创下中国科普图书发行史上的最高纪录。

妇科肿瘤是对妇女健康威胁最大的一个痼疾,有多少妇女被它夺去了生命。林巧稚的妈妈也是被这个病魔击倒的。林巧稚饱受幼年失母的痛苦,自幼就立下誓愿,要攻克这个顽固的绝症。在她的组织下召集了全国第一流的妇科专家,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分析了协和医院3900余份病例,参阅了世界上900多篇文献,呕心沥血写成了《妇科肿瘤》这部5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她住在医院里,躺在病床上,然而她的工作量不亚于正常人,接见记者啊,为青年和妇女报刊写文章啊,和女青年们交谈啊,忙得不亦乐乎。好心的人都来劝阻她,但她报之一笑。她对侄女懿康说:"你们是知道的,我是一分钟也闲不住的。闲下来我便会感到孤独寂寞。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我的

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它帮助我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提出治疗方案。"她硬是把自己由病卧在床的病号变为解除她人病痛的医生。她一直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不会衰竭的。她有足够的力气去跨越生理的界限和病伤的栅栏,她就是这样和疾病作斗争,燃起生命的熊熊之火。

然而,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980年冬季,林巧稚因摔倒而住进医院。她在医院一切都不要护士护理,自信自己是一个完好的人,住在病房不过是工作之余的一次小憩而已。她总是这样想:"我活着是为别人治病的,是为别人分担忧苦的,怎么能因为自己让别人麻烦呢?"病中,她最关心的是建立妇产研究所的问题。病中,她家乡的人专程来看望她,给她带来了闽南小吃--槟榔芋,庆仁馅饼和糯米粽子,她拉着家乡人的手,激动地流着眼泪说:"我是厦门人,我爱那里的山,我爱那里的海,我的梦魂每天都是飞向那里的。"

十天之后,林巧稚又一次摔倒在地上。第二天,医生问她:"林主任,什么时候摔倒的?"人们看到了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她失去了记忆。

一颗助人的爱心停止了跳动,一颗明亮晶莹的星陨落了。白衣天使林巧稚以她的医德、医术、医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的生命结束了,但她那高尚的品质所放射的光芒,却永远不会息灭。她的生命之光已经化成了她的学生们和五万多个她所接生的婴儿体内的循环不已的血液,生命之火永远燃烧。

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她逝世的十年之前,在一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她就写好了一份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献给首都医院的幼儿园,她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从她一生平静而不平凡的经历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20 00:38 , Processed in 0.06270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