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2216|回复: 1

林廷玉与科举史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7 03: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州历来育人文化发达,重视兴学办教育。在宋代科举特盛,明代也很有成绩。尤其在明代的成化年间,光林氏一族就留下了科举史上的盛事佳话——当时被誉称为“东西南北林”。这“东西南北林”皆在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并同朝为官,官声甚好,官品亦高。
  北林指的是家住衣锦坊之水流湾,北林坊(柏林坊)之林廷玉(1455—1530),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乡试解元,翌年成进士,历吏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因事贬海州判官,这次被贬是因为给事中华揭发会试主考官程敏政“鬻题”给江阴徐泾并牵涉到与其作伴赴试的苏州才子解元唐寅(唐伯虎)。不清楚什么原因,也许因为解元的林廷玉不相信此事,他指出华的指控有六点可疑之处。这真成了不易解开的连环套。结果大家都倒霉,华与程敏政均下狱审讯,敏政受退休处分。徐泾、唐伯虎皆被革去功名,而廷玉也被谪为海州判官。在海州他判案公正廉明,打击了贩私盐的歹徒恶霸。不久他又升任湖南茶陵知州。任上创办了m江书院,有空暇,即亲往授课。再又历江西佥事、广东提学副使、右通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都察院等职。他不畏权贵,将贪污渎职的太朴寺张鉴等一些贪官下了锦衣卫狱。因而也遭人弹劾,他被迫请求致仕回乡。后又出山,与高文达一起平定了两次福建士兵的叛乱。
  南林为林廷选,长乐竹田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授苏州府推官。他擅长判案,屡决疑狱。县有名邓洪者,屡年诉讼,牵连百余人。勘官换了几茬人都无法结案。巡抚王恕,命廷选讯鞫。他很快理清情状上报。王恕很惊奇,疑其速。亲自到场,见犯人皆服罪,大加奖叹,升广东按察使时,为前官所冤的人,他皆为之平反。又迁大理寺卿,晋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官终南京工部尚书,卒赚太子少保。
  西林为林泮(约1450——1530),闽县人,家居黄巷西林里。成化八年(1472年)他与兄清源、弟浚渊同登进士,人称“闽中三凤”。任常山训导,迁兴国教谕。他曾典湖广乡试,有士子赠金求其推荐,他马上告诉当地政府,治其罪。保持清廉作风。
  历广州知府,迁江西布政使,晋顺天府尹,正德二年(1507年),升户部侍郎,第二年,擢南京户部尚书。这时,太监刘瑾专权,许多人投靠刘瑾,他却不肯依附。刘瑾忌恨之,大胆矫旨令林泮致任回乡。接着刘瑾又矫诏罚米200石输往边塞。林泮家本清贫,家宅又失火。他无家可归,寄居僧寺,倍极艰苦。死时,无钱入殓。天启初年追谥恭靖。
  东林指的是家居濂浦村,为官后,置宅文儒坊尾的林瀚。林瀚家族最兴旺。其父林镠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林镠及子孙曾四代7人加上从孙林庭堂共8人中进士,人称“七科八进士”。
  林瀚(1434—1519),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为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再迁谕德。弘治初,诏修《宪宗实录》,充经筵讲官,成了帝师。迁国子监祭酒,弘治九年(1496年),进礼部右侍郎。历吏部左、右侍郎。十三年(1500年),任南京吏部尚书。时有巡按御史王献臣被诬下狱,他上疏营救,以直言忤旨,乞罢不许。与右都御史张敷华、佥都御史林俊、祭酒章懋被誉为“南都四君子”。正德元年(1506年)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他与守备中官(太监)不合,反对太监四处搜括,因忤专权的太监刘瑾,被谪为浙江参政,致仕。旋被诬指为奸党。刘瑾伏诛后,复官致仕。著有《经筵讲章》、《泉山奏议》、《隋唐两朝志传》。该书被明建阳书商改为《唐书志传通俗演义》。清褚人获又将其改为《隋唐演义》流传至今,影响甚大。
  林瀚除了自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的次子林庭也官至工部尚书,季子庭机也官至南京工部尚书。林潮之孙林燫(庭机长子)、林煙(庭机次子)也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史称“三代五尚书”。《明史》卷一六三称:“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
  总之林廷玉等“东南西北林”造就的科举史佳话,见证了福州育人文化的发达,文教的昌盛。

来源:曾意丹   福州晚报 2007--08--20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3: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廷玉和海州

林廷玉的海州八景诗

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
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楼夜月玉笼松。
苍梧晚渡人归后,蒙羽秋成乐岁丰。

  这首《朐阳八景》诗是明朝进士林廷玉在海州任判官时所作(古代朐阳即海州),诗中每句的前四个字分别对应海州的一个知名景点,整首诗就像用照相机拍下的八张照片,光鲜奇丽,色彩纷呈。
  第一景“崖阴积雪”,指的是朐山北侧山崖的雪后冬景;(朐山:即今锦屏山,古称朐山,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州孙明忠改名为锦屏山。)
  第二景“石室春风”,指的是石棚山石棚石附近的春意;(石棚石,又名万花岩。汪枚《云台山赋》:“石室之春风犹是,万花之烂漫如何?”)
  第三景“马耳晴岚”,指的是锦屏山主峰马耳峰晴天一碧、雾气蒸腾的奇观(岚:山里的雾气。)
  第四景“虎峰夕照”,指的是白虎山在落日余晖中的晚景;(此句中“非熊”用的是文王出猎遇吕尚的典故,占卜的人说:您将得到非龙非熊非罴的猎物,可作霸王的辅佐。)
  第五景“旸谷朝霞”,指的是孔望山附近谷口旭日初升,彩霞满天的晨景(旸谷:日出之处。典出《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第六景“疏楼夜月”指的是景疏楼的月色。景疏楼当时位于海州州府院内,大约在今天老海州师范校园内,早已不存;(苏轼《送赵寺丞寄陈海州》:“景疏楼上唤蛾眉,君到先应诵此诗。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
  第七景“苍梧晚渡”,指的是古海州西门水关门附近蔷薇河古渡口船渡人归的景象,另一说是在朐山头海口,现都已海退成陆,早已不复存在。
  第八景“蒙羽秋成”,指的是海州西郊金秋丰收的田园景象(蒙羽:山东蒙山、东海羽山。典出上古地理学文献《禹贡》,“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 淮沂二水得到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区就能种植庄稼了。)
  古代咏海州的诗作很多,平心而论,林廷玉的这首诗从艺术角度来看并不出色。但是这首诗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因为个人情感再怎么强烈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而称颂甚至仅仅是概括一番景点,便会令当地百姓有了永远炫耀的资本,和个人的抒情相比这或许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今天看来,林廷玉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
  那么,林廷玉为什么来到海州呢?他在海州做过些什么?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本地志书中的林廷玉
  林廷玉的这首《朐阳八景》诗使他成为海州地方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使海州的风景步入文学殿堂,得以代代传诵,作为海州当地人,研究他的生平是我们当然的责任。
遗憾的是本地志书对林廷玉的记载极少。
  翻开《康熙海州志》,卷六名宦,对林廷玉只有这么短短几行的记载:林廷玉,福建侯官人。弘治十二年(1499),以工科都给事中(都给事中:官职名称)谪(降职到偏远地区)判(判:判官,官职名称)海州。刚明果断,民服其公,修理学校及祠庙坛墠,正声丕著。后果累官至都御史(都御史:官职名称)。
  林廷玉究竟为什么被降职到海州来呢?查阅后来修订得比较完备的《嘉庆直隶海州志》,第二十二卷良吏二·佐僚,在“以工科都给事中”和“谪判海州”之间,多出了这样一行字(其他字数完全相同):(弘治十二年以工科都给事中)因劾副主考程敏政场屋阅卷可疑六事,令敏政致仕(辞官退休),廷玉(谪判海州)
  原来林廷玉和当年震动朝野的程敏政、唐伯虎“鬻题”案有相当大的关系!这就是林廷玉来海州的原因!



■林廷玉生平
  林廷玉,字粹夫,福建侯官人。生于明朝代宗景泰五年(1454),卒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
  据《福建通志》记载,林廷玉的父亲林芝(字应瑞)是景泰四年(1453)的举人,当过韩王府的纪善。明朝实行分藩制,纪善这个职位属于藩王的礼仪导师之类,是个正八品的小官,因此不论从学识还是仕途上来看,林廷玉都算是家学渊源。
  林廷玉在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考取了陕西乡试第一(当时林廷玉随父在陕西。),第二年,成化二十年(1484),林廷玉31岁,一举成为殿试第三甲第112名进士,从此大步踏入仕途。
  成化二十一年(1485),林廷玉被官派干了两件事,作为人事考察:其一“襄楚宪王妃葬”,襄,就是担任婚丧主持人;其二,"奉使广东"。此行林廷玉不但完成了皇差,还找到了母亲徐氏的埋葬地。(早年林廷玉两岁的时候,其母在广东信宜亡故,被林芝埋葬在了当地的凤凰山。)考察合格,林廷玉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正式上任。
  给事中是从七品的小官,日常职责是谏言、稽查。虽然看起来级别很低,但是明朝有它特殊的权力划分。
  明初太祖朱元璋黄袍加身,以兵马夺天下,所以对臣子颇多猜忌,为了不使权力归于一人之手,明朝不设宰相,一切政务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虽然权力已然分散开了,但是皇帝还是不放心,为了加强皇权,并且监督稽察六部,相对应地又设置了六科。六科不归任何高级别官员管辖,直接对皇帝负责。平时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六科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同时,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均由六科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
  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政府各大衙门,都设在京城各处,惟独只有内阁与六科的公署设在紫禁城里,因此六科官员官秩虽然不高,但权力是极大的。
  1488年,孝宗即位,改号弘治。此前三年一直默默无闻的林廷玉立刻慨然上书,劝新皇帝要“通君臣之情”,“虚心延访”,他说,那些奏章啊,并不一定能使您知道下面的事情哦,您要经常下来走走。一番话让新皇帝颇感兴趣,于是,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孝宗的面见。面见时他寥寥数语,使“圣心开悟多矣。”
  弘治六年(1493),林廷玉升任左给事中(依然是从七品),弘治十一年(1498),他再度升官,这次转调工科,出任正职:都给事中(正七品)。这次升官的原因是他在左(右)给事中的位置上又给皇上呈了一个十条劝诫,所谓的《保治十箴》:“务学、勤政、畏天、爱民、亲贤远佞、容言纳谏、公赏罚、抑奢侈、重名气、斥异端。”
  就在林廷玉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弘治十二年(1499),发生了程敏政、唐伯虎“鬻题”案,负责谏言的林廷玉一不小心,身陷其中,直接导致了他被贬到海州。事情的前因后果挺复杂,林廷玉也不是事件的主要人物,但是不详细讲一下就无法确知林廷玉一生中所遭遇的这个最重大的波折:事情的起因是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出的“会试策问”考题,其中第三题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此典出自元代儒学家刘因《退斋记》,指的是许衡,用典极为生僻,当时的士子对这道试题“多不通晓”,罕有知者。考完批卷,其中有一篇文章居然深晓题意,作为朱学家的程敏政自然喜出望外,“甚异之,将以为魁”。于是外面纷纷传言,一定是才子唐伯虎又考了第一。这下可不得了,引出了一桩大事件来。
  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乡试获中解元(乡试第一称为解元。林廷玉也是解元,1483年的陕西解元。)的时候,主考官梁储看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并将他推荐给了程敏政。据尤侗《明史拟稿》记载“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唐寅)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可见程敏政不仅赏识唐寅,而且他们早有来往。次年,唐寅北上京师参加会试,同他一起的还有江阴富家子弟徐经,唐寅的老乡都穆。出榜之前,都穆听到传闻说唐寅考了第一,顿生妒嫉,便说是徐经贿买程敏政的家奴先得到了试题,然后又告诉了唐伯虎,徐、唐二人预先作文。
  高考作弊!这还了得!这在律法严酷的明朝可是一桩极重的罪行。这时,朝中心怀不良、早就瞧上程大人少詹事(正四品)这份美差一心想要取而代之的顾瀚,调唆给事中华昶,不等正式发榜,急急忙忙奏上一本,说程敏政卖题受赂。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孝宗皇帝一听,立刻命令程敏政停止批卷,另一位主考官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林廷玉也在内)把审过的考卷“重加翻阅”。
  审查结果当然是没问题。李东阳向皇帝汇报,唐寅、徐经“二卷俱不在取中正榜之数”,就是说考第一的另有其人。
  按理说案件可以就此了结了,可是朝中大臣却抓住不放,提出“前后阅卷去取之间,及查二人朱卷,未曾有弊与否”的质疑。孝宗被搞懵了,分辨不出真假,不耐烦了,遂令锦衣卫将华昶及徐经、唐寅一并“执送镇抚司对白明白以闻,不许徇情。”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各打50大板:
  华昶“言事不察实”降职调离北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程敏政“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勒令致仕(程敏政出狱四天即以痈毒不治而卒);徐经、唐寅有“夤缘(向上攀附巴结)求进之罪”,令“黜(罢免革除)充吏役”,终生不得参加考试(唐伯虎深以为耻,去了院体画家周臣门下学画去,遂成“吴门四家”之首。至于林廷玉,因为“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有“朋比回护,颠倒是非”的嫌疑,也没逃过此劫,被“谪判海州”———降职到地处偏远的海州来当判官了。
  整个案子自弘治十二年二月丁巳华昶参奏起,至六月己丑结束,历时四月许,林廷玉为官16年,几度慷慨上书,兴致满满,这一次终因抱打不平,一言不慎惹怒了皇上,被贬出京城,着实冤枉得很。
  同年重阳节那天,已然来到海州赴任的林廷玉前往孔望山登高,在龙洞右侧石壁上写下了一首五言小诗《看龙洞偶存》:
  幻化起溟濛,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
整首小诗貌似恬淡自然,其实表达了他现在幽怨怅惘的心境,根据可以查到的史实,林廷玉在海州除了留下《朐阳八景》、《看龙洞偶存》这两首诗,对巡捕方面的工作抓得比较起劲,为地方做了不少实事。
  当时海州城隍庙年久失修,已然颓圮,林廷玉建议知州侯镗重修。他一个判官为什么要提议重修城隍庙呢?因为城隍爷是主管城市安全的,春秋祭祀,可以祈祷城隍爷保佑所在城市不发生火、匪、盗等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海州土地贫瘠,生活穷困,从盐场偷贩私盐的人很多,歹徒不少。林廷玉的前任不敢管那些为害一方、大贩私盐的歹徒恶霸,只去抓那些受不了贫困弄点私盐养家糊口的小百姓。林廷玉不管这套,到任后“一举擒强徒数十”,而不去抓那些小百姓,因此深得人心。
  林廷玉在海州为官三年,虽然初始发了点牢骚,但是很快就不再消沉,积极作为,不仅工作上事必躬亲,雷厉风行,在当地文化史上也留下佳话,因此《海州志》上对他的评价是十分公允客观的。
  转眼三年过去,“正声丕著”的林廷玉终于离开海州,升任湖南东部的茶陵知州(从五品),并于弘治十七年(1504)一手创办了名闻遐迩的洣江书院,至今尚存。
  正德七年(1512)林廷玉转任右通政(正四品),通政使司是明初始设,为沟通上下民情、预防朝廷弊端的中央直属机构,林廷玉终于又干起了老本行。同年冬天,林廷玉再次转任,这次是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的身份巡抚保定。都察院的职责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应不公不法等事,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林廷玉一到,立刻把当地勾党结社、有问题的达官显贵一一绳之以法,把贪污渎职的太朴寺张鉴下了锦衣狱。于是皇上派他掌管南京都察院。到任不久,他被御史董建中弹劾,说他“拗执偏刻”,于是林廷玉向皇上请求退休回家。
  正德十三年(1517)的夏天,64岁的林廷玉再次出山,和高文达一起先后2次平定了福建士兵叛乱。此后便归家著述自娱。
  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三朝元老、历经四个皇帝隆恩的林廷玉去世,享年79岁。(注:文中括弧内的注解均为笔者所加。)

作者:周一枝     来源:苍梧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9 23:19 , Processed in 0.05731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