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论坛(Lin.bigan.cn)

 找回密码
 注册林氏论坛会员
查看: 1960|回复: 0

福清东瀚林氏错接唐九牧吗 (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3 14: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红孩儿”博客“
1976年,我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国外的信息畅通了。这时,东瀚林氏才知道:享誉世界的世界建筑结构及桥梁大师林同炎、航空及工程力学大师林同骅、世界空气动力学及液体力学大师林同骥三兄弟院士是他们的族亲。之后,东瀚林氏和三院士及其亲人取得了联系。这个消息辗转了几年,从控鹤林氏一些人的嘴里才得到的。
三院士的祖源,包括福清东瀚林氏、云庄林氏、蓝田林氏、福州城门林氏、南通上洲林氏等几万族亲的祖源究竟是谁?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林立柽的《福州世家•控鹤林氏•跋》(下简称《跋》))和《〈梅林谱辩〉之启示》(以下简称《启示》)(《梅林谱辩》以下简称《辩》)两篇文章以及东瀚五人的《宗祖书》认为,东瀚林原是福州控鹤林的衍派,后来由于兵燹、倭乱,错接了唐九牧。其根据如下:
一、“兵燹、倭乱使谱牒散逸,世系失传。”
1、五人《宗祖书》说:“东瀚于1554年修谱时,因的公以上资料失传,向九牧派认亲,是张冠李戴。”查1554年,是明嘉靖33年。
2、林立柽的《启示》说:“兵燹、倭乱使谱牒散逸,世系失传。”
“兵燹。《辩》(云庄林朝列撰写的《梅林谱辩》谱序)指出,汝均公保存之旧谱,已‘存二百余年’,推算约修于元代中叶,那时此谱已接九牧长房,可见云庄谱牒早已被毁,导致祖源失传,无奈之下产生误接。”
“倭乱。《辩》记载:“莆城陷倭,诸林之谱荡然无存。”“至戊午、乙未兵火之后,融中与吾乡谱牒尽焚。”
3、林立柽的《跋》说:“错接的原因,主要因兵燹、倭乱,谱牒被焚殆尽,后世修谱不知何宗何派,祖源不清,无所适从。所以在附望联宗潮流的影响下,错接唐九牧。”
不管《宗祖书》的1554年,还是《启示》和《跋》的“倭乱”,都在明朝嘉靖年间。这就是说,明嘉靖年间的兵燹和倭乱,导致了谱牒散逸,世系失传,所以错接了九牧林。事实果真这样吗?
请看事实吧:
清康熙6年丁未岁,云庄19世林日增为云庄族谱撰写的《世德堂家谱凡例》,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云庄林氏频繁修谱的时间。
正统13年戊辰岁(1448年),12世林克兴重修。
嘉靖1年壬午岁(1522年),13世林公达重修。
嘉靖33年甲寅岁(1554年),15世林朝璞、林朝列重修。
嘉靖42年癸亥岁(1563年),16世林仕骐、17世林友梅重修。
万历46年戊午岁(1618年),16世林应恩重修。
康熙6年丁未岁(1667年),19世林日增重修。
此外,明正德13年戊寅岁(1518年),云庄林公达为其父林孔善立了墓碣。林孔善生于明宣德3年戊申岁(1428年),卒于弘治13年庚申岁(1500年)。林公达、林孔善是《宗祖书》五人作者之一的直系祖宗。这个作者是林公达的16世孙,是林孔善的17世孙。
还有,云庄林氏始祖林希僧的堂叔(叔祖林黠的儿子)、蓝田林氏始祖林惟嘉的三世孙林则智还在宋淳熙3年丙申岁(1176年)撰写了《重修蓝田林氏家谱序》。这篇序言记载:“惟嘉移居于福唐埔。福唐埔者,即东瀚之右边西埕山也。至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买化北何仪蓝田地,而开基焉。”
从林希僧始迁云庄开始,梅林林氏的谱序和墓碣,都有准确的时间记载。如:宋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宋熙宁元年(1068年)--淳熙3年(1176年)--明宣德3年(1428年)--明正统13年(1448年)--正德13年(1518年),--嘉靖1年(1552年)--嘉靖33年(1554年),都一脉相承,明确无误,看不出在1554年,即明嘉靖33年之前的倭乱中,有任何谱牒散逸、资料失传的迹象。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嘉靖33年(1554年),福清的倭乱未开始。一年后的34年(1555年),倭寇攻陷海口镇东卫城,倭乱才开始。嘉靖37年(1558年),倭寇攻陷福清县城,倭乱达到了顶峰。嘉靖43年(1564年)倭乱基本结束。
因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福清云庄林氏族谱被福州控鹤林林钟镛等人借去查看了几个月。所以我们只列举该谱的资料以及蓝田林氏的一份资料,其他梅林林氏的资料,包括东瀚林的资料,我们都没有列举。这些资料说明“1554年修谱时因的公以上的资料”没有“失传”。如果需要1554年以前的资料,梅林林氏各支派可以拿出几百份,甚至几千份。
《启示》既怀疑“兵燹、倭乱使谱牒散逸,世系失传”,又认为“推算约修于元代中叶,那时此谱已接九牧长房,可见云庄谱牒早已被毁,导致祖源失传,无奈之下产生误接。”这不是互相矛盾吗?究竟谱牒是散逸于明嘉靖年间,还是“元代中叶”之前呢?《启示》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
二、副会长评林朝列的《梅林谱辩》
云庄族谱的十多篇谱序,都明确无误的记载他们是唐九牧林苇的衍派。但其中有一篇林朝列写的《梅林谱辩》的谱序,被林立柽写成了《启示》一文。这篇谱序究竟记载了什么,能引起了省级专家的关注呢?
原来这篇谱序记载了“昌佑公第八代孙锜号梅下先生者”,“本意仰慕蕴之名而生议论,是以草率改编世次,舛错未暇详也。”梅下先生在撰修上林支派的族谱时改接了林蕴,改接的时间大概在宋理宗年间。东瀚、云庄族人也认为,“蕴为忠臣,世所钦仰”,想慕名改接林蕴。南阳逸叟新修的谱就不尊祖苇的祖例,改接林蕴。林朝列“总角”(幼年)时接触的第一部就是祖蕴的族谱。他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虽遭族人林汝均等人的反对,还是坚持认为:“南阳修此谱,未必无见,且是非实一时难辩,尚需再考。”后来,他陆续看了廷琏父子保存之旧谱、兵马公藏五色云笺谱、惟太公制谱轴,都和林汝均保存的祖苇的族谱完全一样,且世系脉络清楚。
但林朝列还是不敢片面地相信族谱,又考证了迁居地:苇公之后有人迁居马洋,而“蕴公只有一子,其子孙居无外徙者”。“马洋”是关键的迁居地。“而以为蕴后者,其谬可知”。《辩》文用很大篇幅记载了考证迁居地的过程。经过48年的考证,林朝列认识到:“吾祖慕蕴之名,而欲祖之,寕不来议识者之议乎?勿以予言为诞。”他认为祖宗没有错:“吾梅林之族,乃唐时九牧之裔也。初由莆迁马洋,由马洋迁前山,由前山迁云庄”,因此大胆地坚持祖宗族谱的记载:祖苇。
教谕林朝列对祖源的慎重态度,被说成:“‘故老相传’一语提示,源接九牧并非定论,相传而已”。“云庄谱于九牧谱对接不上,证实云庄非九牧之裔”。“当然,原非九牧之裔,接那一房皆错”。这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从北宋祥符年间,林希僧迁居云庄之后,所有的文字记载,包括宋、元、明、清的族谱、墓志铭,白纸黑字,都确切记载:他们是九牧林苇的后人。怎么仅仅是“口头相传”呢?
《梅林谱辩》被断章取义,严重曲解。稍举一二,如:《辩》说:“莆城陷倭,诸林之谱荡然无存。独某叔近在南部转秩回家,幸有谱在。”林立柽的《启示》一文,只引用前一句,删掉了后一句。《辩》又说:“至戊午、己未(嘉靖37年、38年)兵火之后,融中与吾乡谱牒尽焚。独此藁(稿)并予总角(幼年)时所録南阳新谱而已。”《启示》又只引用前一句,删去后面一句。这样引用的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误导,是因为嘉靖年间,谱牒散逸,世系失传,所以梅林林氏才错接九牧林。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对这种方法,福建省林氏委员会也感到太拙劣,太离谱,连三岁小孩都糊弄不了,不得不被迫对省某副会长、副主任进行不点名的批评,以安抚福州城门林氏和福清东瀚林氏。

本版积分规则

林氏论坛全站停止发布内容。请加微信:biganlinshi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林氏宗亲网 ( 闽ICP备06002993号 ) - 大田茶叶网 - 大红袍 武夷山茶叶网 - 大红袍

GMT+8, 2024-5-17 19:07 , Processed in 0.04852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